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19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二)【單元六: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

²  單元六: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

16
l   (a)題屬析述題,佔10分,沒有資料提供,題目已設年限在漢代,故不難回應,要求考生從
家庭地位和行為準則兩個方面,儒家禮教如何規範女性,問法淺白直接,可從漢代三綱五常
觀念深入社會,強調重夫輕妻,夫為妻綱,夫重妻輕的觀念,「三從四德」觀念再度宣揚,
使漢朝女性受到影響,地位逐漸走低,行為處處受制。

l   (b)題屬闡析題,佔15分,有一則資料提供,資料內容為「節烈流芳」牌坊,內含聖旨及皇
清旌表,要求考生從中分析明清兩代貞節觀念制度化的原因和有關措施,此問法是歷屆未曾
出現過,過往多集中在宋、明等時期,故有一定的難度。

17
l   (a)題屬析述題,佔15分,有兩項資料提供考生須分析清末至1920年代女子留學的演變和
局限,故對有關史實有充分的認識,清末的女子留學,大多以日本為主,學習後皆可執一藝
以謀身,而直到1925年,女性也紛紛轉到美國留學,人數約640人,學習專門的學科,以作日
後貢獻國家,但當中的局限,教科書較少提及,故考生須歸納思考。

l   (b)題屬分析題,佔10分,有一則資料,問法直接,考生主要要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如何改變
社會風氣入手,鼓吹追求自由婚戀,擺脫傳統禮教的束縛,最大影響為女性可獨立自主決定
自己的終身幸福,大大改善婦女的地位,男女重現平等,行一夫一妻制。

18

l   屬析論題,佔25分,沒有任何資料提供,全題提供了三個時期(1949-19651966-1977
1978-2000),考生須引有關史實,說明婦女於選擇職業和權益保障的發展情況,有序地分
析,兼顧各時期的內容比例,條理分明,才可達上品。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19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二)【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²  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13
l   屬分析題,佔25分,沒有任何資料提供,全題只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考生須從葛
洪、寇謙之、陸修靜及陶弘景四人出發,分析他們在修撰經籍、確立科儀和神仙等級的事
蹟,要求和難度頗高,史實內容要充分,論說分明,才可達至上品,考核考生對道教的全面
概要認識。

14
l   (a)題屬分析題,佔15分,有一則資料提供,內分四張圖片,分別為廣州懷聖寺、回回炮、
《授時曆》及回回藥方,緊扣題目所問(分析伊斯蘭教信徒於建築、炮術、曆法和醫學對中國
的貢獻),問法直接,考生較易掌握。

l   (b)題也屬分析題,佔10分,有一則資料提供,考生須引用資料內容,結合相符的史實,加
以分析元代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原因,再者,資料提及元代伊斯蘭教徒在政治上有階級優
勢,以及在中央、地方擔任高官者為數不少,種種狀況皆有利傳播。

15
l   (a)題屬分析題,佔15分,有兩則資料提供,分別為利瑪竇像及《天主實義》,考生須細心
留意利瑪竇圖像中的每個細節,因與題目所問有關,以分析利氏成功融入主流社會的原因,
如其衣著(注重華化)、旁有鋼琴及科學儀器(以學輔教),而《天主實義》則反映此基督教神
學著作用首次用漢語書寫,將天主教教義和儒家思想加以匯合(融合中西),結合史實,從三
個角度析論。


l   (b)題屬分析題,佔10分,有一則資料提供,考生須分析馬禮遜來華傳教的困難指出最大
問題是清廷禁教,無法公開以言傳教,以及未能參考利瑪竇做法,注重華化,拉近與華人的
距離,在作答時,史論結合,不難掌握。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19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二)【單元二 : 地域與資源運用】



²  單元二 : 地域與資源運用

4

l   提問直接,整題25分,沒有分題,只提供了一幅「唐代長安城圖」為資料,問及建置的特
色,按已標誌的五個地點作根據,分別為(1)宮城(太極宮)(2)皇城、(3)坊里、(4)坊巿
(東、西市)(5)朱雀門大街,從中分析。

l   難度不難,考生須講述城內佈局貫通南北、東西對稱、規劃整齊、每處地點各有其獨特的
用處,結合有關實例,結構有序,層次分明,可達至上品。

5
l   (a)題屬原因分析題,佔15分,但沒有資料提供,考生在回答時可能較難,須引用充分的
實才可達至上品,題目已定有關時間範圍為唐中葉開始,故不偏離便能扣題,從中分析中
經濟重心南移。同時,考生須指出安史之亂的重要性,北方四處戰火,經濟倒退,故大多
亡至長江流域,以及江南地區賦稅收益日益增加等因素,促進南移。

l   (b)題也屬分析題,問法直接,須根據一則資料作答,資料內容大致指出到題目所須的三
分析角度,為人口、農業、文化的轉變情況(即影響),考生援引相關史實,延伸回應,得
應不難。

6

l   (a)題屬闡析題,佔15分,須根據資料一作答,分析十三行在鴉片戰爭前的性質、作用和
響,問法十分直接,考生要指出十三行是半官半商,作為外商和中國商人的中介,並監管
商在華活動、交納稅收及費用等,此組織的出現讓廣州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層次有序敘
述,才可至上品。

l   (b)題屬原因分析題,佔10分,但沒有資料提供,考生須援引充分的史實作答,指出公行制度在《南京條約》簽署後取消,致十三行失去原有作用,加上英法聯軍之役,十三行被夷為平地,因此由衰落走向消失,按時序描述史事。


待續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19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二)【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

²  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

10
l   (a)題屬分析題15分,沒有任何資料提供,問法與往年屆數類近,考生須就北魏均田制
內容,分析如何鞏固政權,問法直接,不難掌握,可從「均田制能保障民生,為民制產,使
耕者有其田,社會因而穩定,政權亦得以鞏固」、「壓抑土地兼併」及「增加國家編戶,加
強朝廷對全國民戶的管理,有助國家維持稅收和兵源」三角度出發。

l   (b)亦屬分析題,佔10分,亦沒有任何資料提供,問法也直接,考生須分析唐中葉後均田制
敗壞而令國勢衰落的關係,可集中從「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失去耕地而逃亡的民戶亦越來越
多,繳納租庸調的課戶減少,使社會動盪不安」角度出發,引安史之亂亂後流民漸多,戶籍
散失,民亂時有發生為例,終難以確保政權的鞏固。

11
l   (a)題屬分析題,佔10分,有兩則資料提供,考生可引資料所示內容延伸作答,加上只須分
析北宋募兵制對國力的負面影響,故史論結合得宜,內文有理,不難取高分。資料一反映的
是,北宋在災民中募兵及老弱怯懦者會降軍種或軍級,會容易造成國力疲弱,質素良莠不
齊,而資料二則是軍隊人數大增,軍費開支負擔加劇。

l   (b)題屬闡析題,佔15分,有一則資料提供,問法直接,考生延伸資料內容,結合史實回應
便可,須解釋明代衛所士兵來源所在及該制度的優點,難度不大。

12

l   屬分析題,佔25分,共有兩則資料提供,問及從報考限制、考試內容及形式、取錄授官三
方面分析明代科舉制的影響,考生在作答時比例要平衡,小心扣題,因資料概括的內容(共有
八小項)相對集中,結合史實加以延伸,可達至中上水平。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19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二)【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²  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7
l   屬論證題,佔25分,沒有資料提供,對考生而言頗有難度,考生對前面所示,從孔子從
政、教學及編書的經歷,應不難掌握及列出但如何從這三方面緊扣與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心之關係,以及如何從中體現孔子是具備,則難度頗高,史實和論證均須充實有力。

8
l   (a)題屬分析題,佔10分,資料一列明梁啟超認為王安石變法,是謀求利國利民,從整體提
問字眼判斷,考生不用回應上句及引資料分析,重點集中在從經濟、軍事兩方面分析變法背
景,考核考生的歸納能力,及對北宋國策「強榦弱枝」帶來的積弊之認識,如何從「積
貧」、「積弱」角度延伸作答。

l   (b)題屬立場同意題,問考生是否同意王安石變法正面和負面效果各佔一半,如答同意,比
例須均衡,不應傾重於某一方(:七成是正面,三成是負面),以免離題,相對而言,較難為
「各佔一半」下定位,問法雖直接,但暗藏一定的難度。

9
l   (a)題屬分析題,佔10分,須根據資料回答,問法淺白,但更考考生的歸納能力,梁啟超於
晚清提出的政治主張分別可分為三個階段甲午戰爭失敗後至1898年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
圍,他力主改革維新,八國聯軍之役戰敗後,他同情革命,到滿清於1906年宣佈立憲,他又
支持立憲。因此,考生須對梁氏一生很熟悉,以及引用相符的史實扣題,回應不同的主張與
各時段政局的關係。


l   (b)題屬小型比較題,佔15題目問及考生認為梁啟超在政治或文教方面貢獻較大,故選
定某方面後,須引用相關史實,作出論證,並要加以駁論,指出另一方為何貢獻較小,才可
達至上品,如只側重於論述某方,只能取78分。

2019年4月27日 星期六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2019年4月27日「歲月築跡 ~ 細悅歷史」系列活動(三) :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歲月築跡 ~ 細「悅」歷史
系列活動(歷史專題考察() :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日期 : 2019427(星期六)
主辦機構 :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
協辦機構 :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香港史學會、文化葫蘆、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及三聯書店

【序言】部分節錄自小思《一生承教》

「……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校政,祛除舊習,倡學術自由,由是舊學新知,兼容並包,俱臻蓬勃,而全國學術風氣亦為之丕變矣。……」上述內容刻在蔡元培校長的石碑上,寥寥幾句話,看似尋常,但做起來,真是談何容易!

有多少知道蔡先生的人 ? 有多少承得起蔡先生精神的人 ? 「五四運動」又有多少中學生讀完後會時時記起 ?

不要因為「五四」已發生了一百年,亦剛剛今年是過去了一個世紀,才徐徐記起,這段歷史的艱難道路,到了今天依舊艱難,但宏志絕不可輕輕消去。

【歲月築跡 ~ 細「悅」歷史系列活動簡介

本會為提升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更深入認識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以及香港本地的歷史變遷、社區的今昔轉變,已於 2018 10 月正式開展「歲月築跡 ž 細「悅」歷史」系列活動,並定期舉辦歷史講座及相關考察,邀請香港不同學者擔任講者嘉賓。

整個系列活動由本會主辦,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三聯書店、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香港史學會、文化葫蘆及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共同協辦。

第一次活為「歷() : 漫話敦煌」,由李美賢女士主 2018 10 6 日下午在香港城市大學劉達泉演講廳順利舉行,約一百多位老師、同學出席,李老師向參加者分享了敦煌的歷史、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洞窟形制、石窟中彩塑的特色和壁畫的欣賞等,並帶了很多實物。三小時的講解,充實豐富,所有參與者聽得投入,積極提問,對講題深感興趣。

第二次活為「歷() : 香港保衛戰」,由是次系列活動協辦機構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邱逸博士擔任講者,於 2019 3 2 日上午在香港培道中學順利舉行,約七十多位老師、同學出席,邱博士分享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和英國「不降不援」的原因,並講解了在短短十八天的香港之戰戰爭中,不乏戲劇性的故事。講座後,學生對相關主題深感興趣,十分積極提問,反應踴躍,內容圍繞中日關係,甚具水準,所有參與者聽得投入,獲益良多。

第三次活(亦即本次)為「歷史專題考察() :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由是次系列活動協辦機構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擔任講者,鄧博士將講解香港墓葬歷史與傳統殯葬文化,並參訪葬在園內的中港名人,包括蔡元培校長、周壽臣爵士及鄧肇堅爵士等。

鄧家宙博士簡介
~ 香港史學會總監及創辦人之一。珠海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碩士,新亞研究所博士,研究香港歷史包括墓銘及佛學史,常親身帶人遊墳場及田野考察,尋找相關的香港歷史,著有《香港佛教史》及《香港華籍名人墓銘集(港島篇)》等,常接受電視媒體採訪及歷史專題講解,如《今日VIP》、《東張西望》等。

²  李葆葵

李葆葵為香港著名紳商。前清欽加二品銜,候選分巡道。民國時曾任農商部顧問,四等
嘉禾章及二等嘉禾章。對於香港社會建設、慈善事業貢獻良多。曾三次獲英皇獎章,1959
MBE勳銜。


曾創辦南北行寶興泰米行、寶順輪船有限公司,益泰輪船有限公司、中華藥房,並經營雲南

錫礦,出任廣東銀行董事。1904年任東華醫院總理。1907年任保良局總理。1909年創辦孔聖
會,任正會長,設義學30餘間。1910年參與籌辦香港大學,又創辦華商總會、僑港新會商
會,並擔任上述兩會會長。1913年創辦華人永遠墳場任董事。1914年獲委任為香港西藥公立
醫局主席。1915年委為保良局永遠顧問,1916年被委任為太平紳士及國防局紳。1919年第一
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委任為維持米糧會襄理,充裕糧食,平抑米價,使市民免受饑荒。多次
主持對內地及國外的賑災工作。1922年出任華商總會主席。1925年負責統制糧食任務。1937
年被委任為華人核數師考試委員會主考委員,1948年任香港紳士法庭法官。1952年起邀請陪
同正按察司出席高等法院巡迴裁判禮升堂

²  周永泰家族

周永泰(1830年-1889年),19世紀香港商人,祖籍東莞常平鎮橋梓村,北宋名儒周敦頤二
十代孫,日後又輾轉遷居至東莞石龍鎮良家村。1862年(清同治元年)和元配李氏到香港營
商。據《周氏家譜》記載,周永泰初到香港時「籌辦冠婚喪祭所用之器具」,其後稍有積
蓄,「又從事於金銀首飾之業」。而且經營有道,故獲得很大的利潤。

他是一位有遠見的父親,見到世界上中外交通商務日漸繁盛,英文變得重要,故命兒子周少
岐、周蔭喬學習英文,周卓凡學習中文,希望兒子們能學貫中西,結果令兒子後來在商界獨
當一面。

其長子周少岐晉身為定例局議員,在商界名噪一時,為周氏家族奠下穩固的基礎。周永泰家
族是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四大家族之一,其餘為李佩材家族、何東家族、利希慎家族。同
不少家族成員擔任政府要職,其中有周少岐、周埈年、周錫年擔任香港定例局(香港立法會
前身)議員、太平紳士,而其中周埈年、周錫年更被封爵。此外,周錫年之子周啟邦和其妻
譚月清是社交名人,其對生活的享受更深入民心。而周埈年之幼子周湛煌是鐘錶界名人,乃
宜進利集團(已清盤)主席。

²  利希慎

利希慎(1879年-1928430日),原名利應,名輯世,字遷羨,鴉片商人,香港著名利氏家族的創始人,廣東新會人。父親利良奕,是最早從中國到美國的華工之一。生於夏威夷,年青時在美國受教育。17歲時方隨父回香港,入讀皇仁書院,畢業後曾留校任教,不久進入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當職員。亦曾在馬來亞當過報館翻譯、開過鋸木廠;在仰光開辦雙德豐船務公司,被派往香港任經理。後來其父經營鴉片生意致富,利希慎繼承父業,販售鴉片,牟得暴利,再投資房地產,是港澳的「公煙(鴉片)大王」。

1923年他向英資怡和洋行以380萬買得東角一帶土地,原本打算興建鴉片提煉廠,但因香港政府宣布禁售鴉片煙,便改為發展利園山。即今日香港利園山道、利舞臺廣場、波斯富街(部分)、恩平道、新寧道、新會道、開平道、啟超道、禮頓道(部分)一帶,並註冊利希慎置業有限公司(希慎興業母公司),為利氏家族奠下「地產王國」的基礎。此後更涉足金融、貿易等多方面投資。

利希慎因澳門的鴉片專賣權而與人結怨,招來殺身之禍,就在1928430日中午,利希慎在中環九如坊至威靈頓街之間的路段被暗殺,身中三槍,呼救幾聲後倒地,當場喪命,而殺手逃去無蹤。槍殺案發生後,香港警方全力以赴緝拿疑兇,連利氏家族也懸賞兩萬元,卻一直未能破案。

²  鄧肇堅

鄧肇堅(1901321日-1986619日),香港企業家及慈善家,曾於1933年參與創立九龍汽車(1933)有限公司,並長年擔任董事局主席及總監督之職。

鄧爵士以生活儉樸、熱心公益及慷慨捐款著稱,先後任東華醫院及保良局主席,曾經多次獲勳,現時不少建築物都以他命名。鄧爵士穿長衫,剃光頭的形象,亦在民間留下深刻印象。他精通營商,把父親的銀號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使他成功在1924年,僅以23歲之齡成為東華醫院總理,至1928年更成為歷來最年輕的東華醫院主席,任內主持修建東華東院。在1927年,鄧肇堅當選保良局總理,並在1932年出任保良局主席,任內將保良局總部遷到禮頓道現址。為答謝鄧肇堅對公共事務的貢獻,港督金文泰爵士早在192989日委任他為非官守太平紳士。

²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11日-194035日),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寉廎,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學研究的先驅。

蔡元培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遊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把中國文化教育「從封建專制時代擺渡到民主自由時代」。手定教育方針,創立現代教育制度。把北京大學學術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礎。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及人生觀、世界觀、美學教育。倡導自由思想、民權與女權,致力革除「讀書為官」之舊俗,開科學性研究風氣。

²  馮平山 
    
馮平山(1860年-1931年),原名馮朝安,廣東新會會城高第里人、慈善家。1909年,
馮平山在廣州開設兆豐行從事藥材買賣。1913年遷往香港繼續經營,後來成為南北行之中的
一家著名商號。馮平山曾在1918年開始,與人合資開設穗安銀鋪、岐豐行、南生行、維吉銀
號、亦安銀號、東亞銀號(後來成為東亞銀行)商號等,1922年更與人合辦華人置業和安榮
置業。

馮平山的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廣州方便醫院、香港1913年成為東華醫院總理,協辦大口
環義莊、同年7月新會天河圍賑災、1917年在新會會城創辦平山貧兒義塾、在香港與孔聖會辦
免學費男女義塾。1918年加入新會商會、成為保良局總理。1919年,在新會捐建白沙公園、
象山公園、嘉會亭、養拙亭及香港華商總會新樓。 他也曾擔任團防局紳,並出資推動廣華醫
院創辦免費留產服務。

馮平山支持中文教育,為官立漢文中學(今金文泰中學)的倡議者之一,並協助香港大學開
設中文本科課程及創辦中文學院,其兒子馮秉華和馮秉芬更為中文學院第一期學生。馮
平山更向香港大學捐出十萬港元興建中文圖書館,校方為其冠名紀念。



尚有更多名人故事未能一一盡錄!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19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19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根據考評局資料顯示,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歷史科的總報考人數為6,439人,較去年增加123人。本會對今年中史科試卷(卷一)的意見及評論如下:

²  卷一
卷一必答題出了西周封建、文化大革命及改革開放。
西周封建及改革開放一直是上年及今年的熱門課題,考生應有充分的準備。
(a)分題問及西周封建,提問形式有別往年及有輕微變化,以直問及分析題型為主,考生
較易掌握,歸納兩次分封的出現背景(即相同的管治問題)及分封的措施,資料二及三兩幅
圖也是教科書常見,回答時應不棘手。整體而言,題目清晰,容易得分。
(b)(i)(iv)分題問及文化大革命及改革開放,文革部分約佔10分,資料以時序及海報
為主,考生須熟悉有關史實,提問相對直接,較易得分,b(ii)問及鄧小平被控的罪名,
因資料已顯示海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如考生對文革爆發的背景熟悉,應不難掌握。
外,b(iii)海報一對考生而言,雖相對陌生,因教科書大多沒有提及,但「堅持革命,
反對投降」字眼應可從中推斷出國家內部有人反對修正主義,矛頭直指海報二的劉少奇和鄧
小平,革命到底,直至資產階級消失。「權力鬥爭」或「路線鬥爭」等用詞,如考生對建國
初年政治運動有充分的準備,亦不難發現「三面紅旗」後出現的「權鬥」(毛澤東退居二線,
劉、鄧二人「八字方針」重建國家秩序,引起毛氏不滿),以及「文革」的大方向就是以階級
鬥爭為綱。
b(iv)問及鄧小平地位有何不同,2017年必答題b(i)相同,須從海報找出證據作引證。
(b)(v)(vi)分題問及改革開放,約佔8分,考生能引用史實,緊扣題旨,得高分亦不
難,評論歷史資料(海報)的局限及好處,也是常問題型。整體而言,題目淺白。

卷一第二題出了漢胡融和及士族,也是熱門課題。
在回應(a)漢胡融和時,只須闡述概況,考生如能引用到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措施,深入 
述,緊扣有關內容與兩族融和的關係,也較易取分。
而回應(b)士族時,提問字眼為「較字題」,考生須選出哪原因較重要,從中分析及作出  
駁論,有一定的思考性及立場性,相對過往歷屆所問,不用死記硬放史實,結構須完整,才
可獲高分。

卷一第三題出了誰為安史之亂負上責任,也是常問內容。
此題為25分論述題題目,提問形式較似高考(AL),考生較難取高分,須對兩則資料所示有
一定的理解,以及唐玄宗、李林甫和楊國忠三人負上的責任何在,同意/不同意題是歷屆少出
的題目,在回答時要充分擬定大綱,才能層次分明,敘述充分。

卷一第四題出了宋清集權。
在回應(a)北宋國策時,考生須按資料所示內容,分析宋室如何在政治、軍事、財政及法制
四方面體現「強榦弱枝」,引用一定的史實,加以論證,一般考生對宋代中央集權有掌握及
認識,考核他們當中內容理解,題型熟悉。
在回應(b)清君主集權時,考生對A為軍機處及B為密摺制度應不陌生,只須緊扣兩項措施與
君主集權的關係便可,題目也較淺白。

卷一第五題出了甲午戰爭、列強劃分勢力範圍及維新運動。
在回應a(i)時,為常見的「執分題」,寫出有關的失地和商埠,佔5分,考生全取不難。
a(ii)(iii),在資料指出證據亦不難,圖中正描述列強瓜分中國的情形,X則為俄國,
其下方已顯示為「旅順」,因該國1898年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把軍港旅
順、商港大連灣租借25年。
(b)(c)題,提問較2017年更直接,只須分析維新背景及失敗原因,佔16分,是相當大
的比重,考生不難處理。

卷一第六題出了國共內戰,也是熱門課題。
此題亦為25分論述題題目,同一份卷內有兩條不設分題,實屬罕見,一定程度增加了考生
選題的難度。
此題為足以/不足以解釋題,建議考生答不足以,除非資料已非常充足的解釋事件的原因或
內容或結果等,仍可答足以,辨識資料的限制性(因只列出軍事、經濟及政治三大因素),以
回應國民黨戰敗原因。答法可為:
A. 先指出資料能回應題目的地方
B. 再指出資料內容未能反映該論點的不足之處
C. 再指出其他因素/論點

卷一第七題出了土地改革、三面紅旗。
a(i)較淺白,只須作配對。
a(ii)則只須指出土地所有權的不同,毋須引用證據。
(b)(c)分題要求考生分別分析土改從兩方面帶來的影響,而三面紅旗出現原因,三則資
料所示內容不難歸納,為公私合營形式出現、綱鐵量大增和各項產值大增,反映一五計劃超
額完成,領導層乘勝追擊,埋下伏線。

概括而言,題目較正路,必答題開始有翻炒的跡象(如文化大革命,雖佔分不多),今後的
必答題有可能重考以往出過的課題。而資料題較上年而言,選擇題、填充題較少,點評史料
用處、局限題、同意題、「資料是否全面反映」這類題型又再出現。

本會聯絡資料
Tel : 3187 2783
Email : hkhce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