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1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二)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1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二)


²  單元二 : 地域與資源運用

第4題

(a)題為闡析題,有兩則資料提供,須根據資料論述唐建都長安的原因,問法直接,難度不
高,資料內容十分清晰,亦粗略簡述了定都原因,資料一兩幅地圖也是教科書常見,圖一反映
安城漕運便利,附近有廣通渠、通濟渠及永濟渠等,有助物資補給。圖二反映長安城地理優
越,處於關中平原,四面為高山環繞,具軍事價值。資料二反映政治需要,唐室為攏絡人心,
以穩政局,及迎合「關中本位政策」,故定都長安。資料暗藏三個作答方向,考生從中結合史
實,加以延伸。

(b)題為析述題,沒有資料提供,但命題清晰指出兩個要點(作答方向),須從中析論唐代長安受
胡風影響的文化面貌,考生應不難掌握,須援引具體的例子作論說。生活風尚方面宜集中提及
飲茶風氣盛行、釀酒沽酒生意繁盛及居民遊戲活動多姿多彩,而宗教傳布方面,則可指出長安
城內各宗教也競相傳播,如道教、佛教、祅教及伊斯蘭教等。

第5題

提問直接,整題 25 分,屬析論題有三則資料提供,考生須析論唐、宋兩代經濟重心南移的
原因,有一定難度,故考生要對內容有深入的認知。同時,資料一指出了唐安史之亂後,黃河
中下游受破壞,中央更依賴南方的賦稅收益,故經濟重心南移。資料二指出北宋受到戰亂影
,南方相對政局穩定,因此有利經濟發展。資料三則反映南宋所處的江南地區自然環境良
好,有助刺激各方面的產量,以及地理優勢,促進貿易運輸。考生須具體引用史實,從多角度
回應題目。

第6題

(a)題為分析題,沒有任何資料提供,故對史實佐證要求較高。考生須從地理優勢和經濟活動頻
繁兩方面分析唐至明廣州成為南方重要商港原因,題目要求清晰明確。地理優勢方面,廣州位
於珠江三角洲要津,整個珠江水系的中心,唐代張九齡開通大庾道,加強與長江流域及中原地
區的往來,另外,亦因廣州地理優越,吸引外商前來,唐及北宋先後設市舶使及蕃坊,使其成
為對外貿易中心。經濟活動頻繁方面,唐以後海上貿易急速發展,廣州的紡織業、茶業加工業
興旺,帶動廣州成為重要商港。

(b)題為析論題,亦是沒有任何資料,佔15分,考生須從商品經濟和文化交流兩方面,分析鴉戰
前廣州中外交流的概況,可作答的內容非常豐富(後者文化交流),故頗考歸納能力。商品經濟
可集中指出絲綢、陶瓷、鐵器及茶葉等貿易,緊扣它們如何與外國交流,而文化交流則可從軍
事、醫學、教育及出版等方面分析,此題着重引用具體史例論說中外交流情況。

小結 : 此單元今年問得直接,部分資料亦用回過往所出過的內容(如建都長安等),考生大多
能援引資料及相關史實,便能回應題目所問。

²  單元三 : 時代與知識分子

第7題

(a)題為闡析題,問及孔子教育貢獻,亦是大熱內容及必溫之處,佔15分,資料清晰明確指出若
干個作答方向,如弟子眾多、着重有教無類、開創平民教育、整理學術經典及奠定儒家思想
須回應的內容較多,考生要寫得快兼論點寫得恰到。

(b)題為闡釋題,問及司馬遷《史記》的經濟主張,亦是常見問法,資料也直接指出了兩個作答
方向,一為「四業並重」(農、虞、工、商是人民衣食生活的基本依賴),二為「反對與民爭
利」(各地有各自的產物,應有不同的行業參與),這與他主張經濟放任自由,順應地利讓人民
各展所長有關。考生須作深入的解說及史例引論。

第8題

(a)題為析述題,問及王安石變法前北宋面對的困難,也是常見的問法,較上年而言直接及容
易,資料也明確指出了北宋有冗兵、冗官和冗費三大弊病,冗官背後問題為「政風因循」,冗
兵背後問題為「對外積弱」,而冗費則為「開支龐大」,考生須深入分析相關的困難,延伸援
引史實。

(b)題為析論題,問及王安石變法措施如何解決北宋面對的困難,提問直接,資料亦充分列出相
關措施內容,考生須緊扣內容,回應題旨,措施分別為青苗法、免役法及省兵法,作用為增加
府庫收入、使百姓專心務農,促進生產、提升軍隊質素,節省軍費開支。

第9題

25分論述題,沒有任何資料提供,題目要求清晰,考生須析論梁啟超在1895至1911年間的主
張與個人經歷及當時政局的關係,如要取得上等水平,多引用相關史實論證,對不同時期的
政局概況有深入認知,因是回應此題的關鍵所在,可說明他早年主張維新、君主立憲,認同帝
制。在維新時期他主張改革,但改革下仍保留君主立憲。與康有為「公車上書」,創辦「強學
會」,倡導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後,流亡海外,與革命派接觸,甚至聯合組黨,曾認同孫中山
的革命活動。但不久至美國,思想大變,又決定宣揚改良立憲,放棄革命排滿,反對革命。

小結 : 此單元再次如上年情況,問及四位知識分子,相信考生如讀妥三位古代人物(孔子、
司馬遷及王安石)便不難應付,整體題目尚算問得直接,王安石所問也較上年「三不足」的簡
單,梁啟超所問亦與2017年第9題及2019年第9題接近,不難掌握。

²  單元四 : 制度與政治演變

第10題

(a)題為印證題,佔10分,資料提供北魏授田對象和數量,非常重要的作答方向命題清晰指出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有抑制豪強及安撫豪強的目的,考生只須引用相關史實加以佐證便可,抑
制方面,從資料可見措施針對了鮮卑貴族和漢族豪右大肆兼併土地,造成賦役,以及「宗主
督護制」下貴族圈佔土地的情況,要制定控制廣大農民及削弱宗主勢力的制度,故不論男、
女、奴、婢、耕牛者均可「授田」,定明土地分配細則。安撫方面,資料可見,授田不限奴婢
人數,故擁有奴婢愈多,就能得到更多土地,豪強地主定必接受,有助穩定人心。

(b)題為析論題,佔15分,沒有任何資料提供,但命題已列明三個作答方向(戶口增加、濫於封
賞及戰亂影響),考生只須按框架,先指出均田制成功推行的必要條件是甚麼結合具體史事
唐代均田制敗壞原因,戶口增加方面,經歷唐朝君主勵精圖治,戶口迅速增長,玄宗天寶十
載已有九百多萬戶,使全國耕地面積無法追上濫於封賞方面,因安史之亂後君主對貴胄賜
數量增加,所賜的永業田不需歸還,故土地不敷分配。戰亂影響方面,由於安史之亂使朝廷
以掌握全國人口及田地數量,控制的田地大減,戶籍失修,土地授還難以進行。

第11題

(a)題為比較題,佔15分,是繼2014年及2018年後再現兵制比較,題目提供了兩則資料,一為
唐府兵制,二為宋募兵制,考生須從士兵來源及養兵費用比較兩朝的相異之處,只須列出不同
地方,較易掌握。士兵來源方面,資料亦提及唐府兵是從上等均田農戶中挑選,家有三丁則點
一人為兵,而宋募兵則是從軍士子弟、流民飢民及罪犯招募,來源及對象是較唐代多。養兵費
用方面,唐府兵無須繳納租庸調,服役所用的兵械、糧食衣裝必須自備,相反宋募兵,因是職
業軍人,朝廷會按兵士等級和性質給予俸錢和月糧,更為士兵提供營房,可見宋的養兵費用是
大大多於唐。

(b)題為分析題,佔10分,沒有資料提供,但題目明確指出考生要從節省軍費及開墾荒地兩方面
分析明代衞所制的優點,對史實引證要求較高,節省軍費方面,明衞所制軍士衣裝及服役的金
錢物資皆自備,軍士的月糧、口糧及軍官糧餉是來自屯田旗軍的屯田收獲,非朝廷府庫,以屯
養軍大大節省軍費開支。開墾荒地方面,由於軍屯原故,屯軍開墾了大量邊境土地和因戰火拋
荒的土地,恢復農業發展,亦支付到龐大的軍餉。

第12題

25分論述題,沒有任何資料提供,題目要求清晰,列出三個作答方向,考生須析論明代科舉
制對人才消長的影響要顧及正面及負面兩方面。考試程序方面明代考試制度注重人才培
植,「科舉必由學校」,學與科制配合,培養政治人才,士子參加童試,取得合格後先進入
官學就讀,成績合格,才可加鄉試,成為舉人,再進行會試及殿試,高中後可進入翰林院,
制度確保了應舉者的水平。試內容及形式方面注重「經義」,又以「朱熹集註」為標準,
比較近於客觀,另以八股文為標準答題格式及實行三色卷制,確保公平公正,但以八股取士,
亦令士子思想僵化,被指敗壞人才。取錄授官方面,進士可進入翰林院,狀元入翰林院任修
撰、榜眼探花入翰林院任編修,其餘進士再考試,優者可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翰林院是儲才養
望之所,是進入內閣以及崇官的必經之途。整體框架必須完備,準確引用相關史事,從正反兩
方面分析。

小結 : 此單元今年也問得正路,各題問法直接及明確從資料、提問字眼得出作答方向,考生
不難掌握,田制問及北魏及唐,北魏雖然簡單,但好少人會意想到這樣問,兵制則比較唐及
宋、分析明代衛所制優點,科舉制集中在明代,模式變化不大。

²  單元五 : 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第13題

25分論述題,有兩則內容豐富的資料提供,題目要求也尚清晰,資料明確提到四位高道葛
洪、宼謙之、陸修靜及陶弘景的事蹟扼要,考生要析論他們改革舊法、修撰經籍、調和三教及
釐定神仙品位四方面,有何建樹,回答時須用具體史例緊扣題旨。修撰經籍可提及他們系統化
道書整理,先是葛洪建立經典《抱朴子》,為道教重要經典之一,陸修靜編著《三洞經書目
錄》,建立道書的分類體系「三洞說」,再者陶弘景,建立「三洞四輔」的七種經書分類法,
編《真誥》。釐定神仙品位可提及葛洪曾撰《道意》,用經驗、歸納及比附證明有神仙存在,
寇謙之《錄圖真經》建立諸神的等級從屬關係,南朝陶弘景編《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建
立一個等級有序,統屬分明神仙世界。

第14題

(a)題為分析題,沒有任何資料提供,考生須緊扣題目要求,分析唐代佛教如何促進中國文學和
藝術兩方面與佛教文化的交融,對史實引用要求較高。中國文學方面,唐代的詩歌帶有濃厚的
佛教色彩,摻入不少佛教詞彙,詩人王維更有「詩佛」稱號,變文的出現也促進通俗文學發
展,如《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等,開創口語文學及白話小說先河。藝術方面,龍門
石窟及莫高窟的佛像、彩雕和壁畫,均具有佛教思想,而宮廷音樂如《如來佛曲》、《觀音佛
曲》等帶有佛教義理,豐富中國音樂內容。

(b)題為闡析題,沒有任何資料提供,但為伊斯蘭教常見問法,考生須分析元代伊斯蘭教信奉者
在曆法、軍備、醫學三方面對中國的貢獻,着重具體史事引證。曆法方面,元世祖時期,回回
曆正式傳入中國。當時元朝政府在大都建觀象台,由回回天文學家札馬魯丁任提點,製造七種
天文儀器進行觀測,編撰該曆頒行全國。軍備方面,回回砲等造砲術不斷在中國發展,金屬管
形的火砲、火銃先後問世。醫學方面,元朝設立廣惠司及回回藥物院,是掌管回回藥物的機
關,同時,引進和編撰回回醫藥學著作(例如《回回藥方》),令到回回醫藥學自成一理論體
系,亦對中醫體系加以改造、建立、補充、發展都有了正面的影響。《回回藥方》所介紹的藥
物、方劑的記述,在《証類本草》及《本草綱目》都有大量引載。

第15題

(a)題為闡析題,要求及難度不高,佔15分,考生須根據資料,從與儒相通及傳播西學兩方面分
析利瑪竇在華傳教的方法,問法直接。資料明確指出利氏習華語、穿儒服、華化天主教,考生
可指出利氏不單學習,更以行動表示對中國文化、習俗的認同,如1589年到達韶州,改穿儒
服、坐轎,說華文、起華名、穿華服,自號「西泰儒士」,爭取士大夫信任,以及「合儒易
佛」,引用儒家思想論證天主教教義。另外,資料提及他將科學知識與宗教真理結合,把自己
帶來的自鳴鐘、三稜鏡,以及自己製造的天文儀器與手繪的《坤輿萬國全圖》等,陳列在自己
的住所,讓前來的中國人參觀。此外,與中國官員、士紳進行交往時,總是先介紹西方的科學
知識,然後才講天主教的道理,打開中國上層社會的傳教之門

(b)題為分析題,也是常問問法,佔10分,考生須根據資料,從文字傳教和教育傳教兩方面分析
馬禮遜來華傳教的策略,資料也提供了一些作答方向。文字傳教上,翻譯《聖經》為中文,促
使《聖經》中譯本的出現,有助國人了解基督教義;又如在澳門秘密印刷傳教刊物,如《宣道
冊子》、《真道問答》等,使內地足跡難及的地方亦有機會傳播基督信仰;後來馬六甲印刷所
成立,先後出版多份教會中文期刊,亦有助傳播基督教義,讓基督新教紮根發展。教育傳教上
,1818年,與米憐在馬六甲創立英華書院,培養新教信徒和傳揚基督信仰,亦逐漸在中國各地
設立新式學校,旨在收養貧童、教書識字,然後導之入教。後來教會更創辦女子學校和教會大
學,有助讓基督新教紮根發展。

小結 : 此單元今年也問得簡單,道教那題主要考核考生對四位高道生平事蹟有否深入認識,
各題資料、提問字眼也清晰,提供了完整框架讓考生作答,佛教與伊斯蘭教那題的內容也是
題內最易掌握,基督宗教集中利氏及馬氏的傳教策略,以分析性為主,熟悉相關史實便
可。

²  單元六 女性社會地位 傳統與變遷

第16題

25分論述題,沒有任何資料提供,此題目正路,但考生須分別析論漢代貞節觀念趨嚴格及宋
代婦女守節風氣較鬆弛,當中要引用具體史實加以佐證。西漢末年出現針對婦女教育書籍,如
《列女傳》、《女誡》,成為歷代儒家對女性行為規範。《列女傳》包含大量儒生對女子的規
範內容,包括貞順、表彰守節的觀念,《女誡》強調女性事夫如事天,保節不再嫁,限制女性
再嫁,要求女性為夫守節,考生須突出當中的「嚴格」所在。宋代雖將貞節視為道德守則,如
頤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飢寒交迫下,寡婦不能再嫁,但由於宋朝仍有女性掌
,理學又未興起時,貞節觀念未普及,女性婚姻享有一定自由,故考生在此部分要帶出宋
代不同時期的婦女守節是寬亦有緊

第17題

(a)題為闡述題,佔10分,有一則資料提供,考生須分析康有為推動禁止女性纏足的原因,問法
直接。康有為受天賦人權論影響,認為纏足與強國保種、救亡圖存聯繫,纏足使婦女成殘疾之
人,削弱國家力量,影響後代健康,故開展「不纏足運動」。

(b)題為闡析題,佔15分,考生要根據兩則資料分析民初女性爭取參政的行動與未能取得成功的
原因,題目有兩部分要求,須同時回應,爭取參政的行動要指出到當時各地婦女組織參政團
體,如女子參政同盟會等,發表文章、組織集會,資料二亦見向參議院上書和請願。而失敗原
因則可循兩個方面,如守舊派反對(資料三中袁世凱反對)、社會風氣未開(資料三中唐羣英大鬧
參議院等具體史事引證。

第18題

(a)題是繼2012年及2015年後,再次出現建國後婦女發展佔半題的情況,這題問及抗日時期,沒
有任何資料提供,佔15分,考生須分析31至45年間中國婦女在保護兒童、後勤支援及宣傳救國
三方面的貢獻,充分引用史例加以佐證。保護兒童方面,1938年成立「戰時兒童保育會」,照
顧戰區及災區、抗戰將士、救亡工作人員的兒童。後勤支援方面,護理傷兵、扶助將士家屬、
徵募捐獻等工作,讓前線將士全力作戰。宣傳救國方面,成立保衛中國同盟,向外國介紹中國
的抗戰形勢,爭取國際援助。

(b)題為分析題,附有兩則資料,考生須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女性接受教育方面的變化,問法較直
接,要突出相關變化,資料一反映女性文盲佔總人口百分比由1980年的47.3%減至1997年的
25.5%,這與資料二的數據有重大關係,即是教育普及化及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各校學校女學生
佔總數百分比在十多年間,有顯著的增長,故考生要緊扣題旨作答。

小結 : 此單元今年也變回正路,漢、宋問及婦女貞節,沒任何資料,考核考生對兩時期的史
事有否深入認識,第17題主要歸納及分析資料內容,延伸作答,第18題「翻炒」回早年的做
法,抗日和中共在同一條問,但作答框架也清晰明確。













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1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1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根據考評局資料顯示,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歷史科的總報考人數為6,193人,較去年增加114人。本會對今年中史科試卷(卷一)的簡略分析如下:

卷一

卷一必答題(甲部,第1題)出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今年的熱門課題,因按出題趨勢,隋唐盛世多在雙數年份出,亂世則在單數年份出,考生應有充分的準備。安史之亂在2017年文憑試必答題出了12分,問安史之亂後對政局的影響。

(a)是選項題,非常直接,只考對相關史事的基本認知。問及開元之治兩位著名名臣姚崇(有名的姚崇十策)及宋璟(諫官)、安史之亂兩位間接引發者李林甫(杜絕邊將入相)及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資料內容也清晰,考生不難掌握,唯一可能是不清楚姚崇推薦宋璟

(b)是直述題。問及李林甫及楊國忠如何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考生對這類提問應絕不陌生,資料一集中於講述李林甫的主張與安祿山得以坐大的關係,以及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叛亂目標是反楊國忠),資料二則是詳盡的列表,為十大兵鎮軍隊人數及十大兵鎮於安史亂前的節度史,前者反映了外重內輕情況,後者則見到安祿山領三鎮節度使及胡人比例較多,所擁兵馬極多。考生須緊扣資料,指出當中二人與各項出現的關係,回應題目所問。

(c)是分別舉出題,只佔4分,故篇幅不須太長,資料內容與上題一樣,但考生須留意分析角度有別。問及導致安史之亂爆發原因,表一主要反映外重內輕情況,卷二則為安祿山等胡人節度使擁兵自重,威脅中央。

(d)是說明關係題,佔6分,題目清楚指出作答方向,資料三亦提及相關史事,考生只須援引史實,加以說明便可。宦官專擅則為由李輔國作開始先例,君主對宦官委以重任,宦官又於安史亂後扶君上帝位(唐肅宗)有功,形成之後的宦官干政,考考生充分指出各時期的例子,以作佐證。藩鎮割據則由於唐室為早日平亂,採姑息政策,使投降者眾多,又為穩定人心,大封藩鎮,這亦是因安史之戰而起。考生要緊扣當中的關係,清晰指出。

卷一必答題(乙部,第2題)出了國共分合。
國共分合今年雖是較熱門課題之一,但放在必答題確是罕見。上年第6題問了國共合作背景,今年則問失敗原因,整題以分析題為主,佔12分,其餘8分是從資料找出證據及說明原因。

(a)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4分,資料一分別反映國民黨的政策是「容共」及「聯俄」,圖片一是清晰指出了毛澤東、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出席國民黨第一屆一中全會,可見「容共」。而圖片二則有「以俄為師」及「非學俄國不可」。題目難度不高,證據亦十分明顯。

(b)是解釋說明,佔4分,考生須說明為甚麼孫中山要提出(a)的「聯俄、容共」政策,要充分了解國民黨在當時所面對的問題,援引史實加以佐證。

(c)是分析原因,佔6分,考生要根據兩則資料分析第一次國共合作不能持續的原因,有一定難度。資料一上題已指出「容共」政策,而資料二清晰列明共產黨員六年間黨員人數急增,反映前者政策助長了他們的發展實力,對國民黨不利。資料一圖片二亦見國民黨共分兩黨派(一為汪精衛親左派,一為胡漢民親右派),加上資料二所說國民黨中央黨部有五、六個是受共產黨員控制,反映中共正分化國民黨,以致第一次國共合作不能持續。

(d)是分析原因,佔6分,考生要根據一則資料分析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原因,資料中的地圖指出了五項重要事件,考生須從中歸納原因為「日本侵略加劇」、「共產黨實力大減(長征)」及「西安事變促成」三方面,框架要多角度指出,建議是從兩個內部因素及一個外部因素入手。

卷一第3題出了秦,也是熱門課題,又是佔全題的模式。
(a)(i)、(ii)、(iii)都是直問地圖取分題及說明題,佔6分。頭兩條分題問及地名、運河及由哪一戰國時的國家修築長城,後一條分題是指出咸陽城在交通運輸的角色,此題考生要對秦代建設及疆域有深入的認知。

(b)是集中在秦始皇的統一政策,佔4分。資料十分明確指出秦統一貨幣及文字,考生又是不難掌握,兩項統一的成效也是教科書核心內容,分數不高,扼要說明便可全取4分。

(c)是觀點同意題,佔15分,頗考作答技巧,資料兩則觀點也是常問文句,一為秦的統治對當時禍害甚大,二為肯定秦統治的成就。考生須明確指出同意哪一個觀點,並多角度析論,須做到正反立論。觀點一集中在「人民遭遇空前慘酷」,觀點二集中在「秦人初創中國統一、施政有不足和受非議但均為時勢需要」。

卷一第4題出了東晉士族與北魏孝文帝漢化,也是熱門課題。
(a)(i)是說明題,佔4分,資料一亦清晰指出作答方向及相關史事,題目問及東晉在建立時面對的難題和應對方法,考生須緊扣資料,指出難題為「江南士族未歸化」(勢孤力弱),應對則為「重用北方士族王氏」(王與馬共天下),問法相對直接。

(a)(ii)是說明題,佔6分,沒有任何資料提供,但題目明確指出了三個作答方向,相對直接,考生須緊扣三方面,引用相關史實,說明東晉士庶階級分明的情況。

(b)(i)是找出證據題,佔3分,要從資料找出三項與孝文帝漢化措施有關的證據,一為「止歸葬(孝文帝之弟為河南人,入籍洛陽)」、二為「改姓氏(元氏是北魏皇室漢化之姓)」、三為「更定官制」(因寫了侍中司徒公,為漢人典章官制),整體來說,是要對漢化措施有較深入認識。

(b)(ii)是找出證據題,佔2分,簡單直接,清晰見到是「禁胡服」,孝文帝穿了漢族帝皇的衣冠,考生不難掌握。

(c)是立場同意題,佔10分,考作答技巧及論說能力,考生須指出是否同意孝文帝的漢化是成功的,宜要多角度分析及正反立論,以及引用相關史實加以佐證。

卷一第5題出了明、清集權及清初民族政策,明集權上年有問,清集權及民族政策也是大熱。
(a)是直問指出題,考生較易取分,為「執分位」,須對兩朝集權措施及部門名稱有認知,一定程度減低了考生選題的難度。

(b)是說明題,佔6分,考生須根據資料一所示內容(上題要填充正確),分析雍正帝如何利用軍機處加強君權,如權力凌駕內閣及六部、為軍國大事的中樞機構等,突出其功能及職責的轉變,整體來說,是要對清集權措施有較深入認識。

(c)是析論題,佔15分,一般考生不易理解資料的觀點,因沒有明言是高壓還是懷柔政策,尤是知識分子一說,故考生須兩者同時兼顧,也要有具體史事分析清對漢族的統治政策,針對百姓及知識分子兩方面,甚有難度。

卷一第6題出了英法聯軍之役、洋務運動及維新變法。
(a)(i)是找出證據題,佔3分,資料一標題也提及了是1860年的戰爭,圖中是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的情況,考生應不難理解。

(a)(ii)是說明題,問法直接,考生須分析《北京條約》(亦包含《天津條約》)對中國經濟和國防的影響,此問法是對外戰爭這課題常見的題型,考生須清楚引用相關史事,加以說明。

(b)是立場同意題,佔10分,十分常見的問法,考生對評論洋務運動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也不陌生,考生須指出同意哪一個觀點,宜要多角度分析及略作正反立論,以及引用相關史實加以佐證。

(c)(i)是直問指出題,考生較易取分,為「執分位」,應知道A是光緒,B是京師大學堂。

(c)(ii)是說明題,只佔4分,而資料三列及兩項內容,開宗明義是變法影響,考生只須扼要指出史例,加以分析便可,篇幅亦不須多。

卷一第7題出了建國初年社會主義建設運動、對外關係。
(a)(i)、(ii)是直問說明題,須從資料找出證據及說明措施成效,措施是「土地改革」(從標題為1950年代及佃農燒地契),考生如有準備此課題,也不難回答。

(b)為時間線配對,考生較易取分,為「執分位」,一定程度減低了考生選題的難度。

(c)為析論題,資料較多,但不難掌握,象徵着各時期中蘇的外交關係及相關史事,考核考生對當中的理解及緊扣兩國的關係轉變,作答須從四個時期入手,引用充分的史實作佐證。

卷一第8題出了改革開放。
(a)、(b)均為背書分析題,文字資料甚多,考生須根據資料分析改革開放推行背景、農村經濟改革的措施及成效,合共佔18分,比重甚大,要對課題有深入認知。

(c)(i)、(ii)為地圖題及說明題,共佔5分,考生須對相關地點有準確理解及解釋為何選在沿海地區。

(d)(i)、(ii)又是選項執分題,佔2分,似中三級測考題目,毫無難度

概括而言,題目是大路,亦可說是歷屆較淺的題目之一,但部分分題的題目較難,整份卷細分題題目越來越多,看似不是考核讀得深入及訓練高階思維,而是要讀得仔細。評論題只有3題,側重於背書分析題型,缺乏思考空間顧及的細節位頗多,課題內容亦是常見之問法,部分題目屬「間接翻炒」,大包圍出題成新趨勢,主要考考生是否讀熟所有課題,新中國問了兩題(第7及第8題),也極為罕見。另外,今年再次沒有25分長論述題,可見出題模式已有一定的框架,選答題的資料也不少,集中在圖像、海報

本會聯絡資料
Tel : 3187 2783
Email : hkhce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