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0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二)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0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二)


²  單元二 : 地域與資源運用

4
l   提問直接,整題 25 分,沒有任何資料及不設分題,但命題清晰指出五個要點(作答方
),須析論唐代國都長安的特點,有一定難度,故考生要對內容有深入的認知。同時,須以
長安城內的各類建築,以作論證及緊扣相關的特點,從哪裏可反映到它是全國政治重心、經
濟中心等。

5
l   (a)題為闡析題,有一則資料提供,須根據資料論述南宋定都臨安原因,問法直接,難度不
高,資料內容十分清晰,亦粗略簡述了定都原因,暗藏三個作答方向,分別為地理優勢、水
路交通、附近區域農業狀況,考生從中結合史實,加以延伸。

l   (b)題為分析題,資料內容非常豐富,資料二共有兩張示意圖,資料三則是引用學者之觀
點,10分的題目,含有一定的難度,分析須頗詳盡但另一方面要控制書寫的速度,命題清晰
指出作答角度為商業、文娛、宗教文化三方面的面貌,圖一集中行市,圖二則是瓦子(南宋市
民文娛遊樂的重要去處),資料三則描述臨安佛寺、道觀眾多,反映道佛二教發展興盛。

6
l   (a)題為分析題,「分析珠江下游農業發展的特徵」此問法是歷屆從沒有問過,故對考生來
說有一定難度,有兩則資料提供,都是涉及農業發展的描述,須從中歸納它們的特徵,主要
從珠江下游的地貌、土質及經濟作品種類分析。

l   (b)題為析論題,命題清楚提供了時段範圍(1757年至鴉片戰爭前),集中分析廣州在中外
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的概況,資料指出廣州為貨物薈萃地,促進中外經濟商貿,更重要者為
傳教士紛紛來華,創刊出書,宣揚他們的思想,裨益中西文化交往,考生須多引史實,延伸
回應作答。

²  單元三 : 時代與知識分子

7
l   (a)題為闡析題過往問法都是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原因,甚少問及撰寫的背景,15分題
目,有兩則資料提供,內含三個要點(亦即作答方向),考生須對司馬遷的生平及身處時代有
深入的認知。資料一反映的是「繼承祖先職志」,繼承其父司馬談的遺志,揚名於世,以盡
孝道,資料二則提及司馬遷因李陵事件慘遭腐刑,有辱祖先,奮發完成《史記》,以重振家
聲。另一點則較難歸納,考生有可能未能回應,資料提及漢朝至漢武帝,是一個新時代的來
臨,這反映了司馬遷為發揚《春秋》精神,保存國家記錄,整理過往歷史,同時,由於漢武
帝在位之時國勢鼎盛,撰《史記》是讚揚漢代盛況,見證新時代。

l   (b)題為說明題(答法亦與印證類近),命題核心在於司馬遷《史記》重視人的價值,以及遍
及社會上不同階層,考生須根據資料,援引相關《史記》內容,資料三列出本紀、世家、列
傳三篇,包括戰敗的項羽、地位較低的刺客等,不論帝王將相,甚至諸侯、重要人物及低下
層羣體,也為他們立傳,強調其對歷史發展作用,分析人物與時代的互動,須從上述角度延
伸回應。

8
l   (a)題為闡析題,問及孔子政治主張,亦是大熱內容及必溫之處,只有10分,但須回應三個
角度,考生要寫得快兼論點寫得恰到,命題列及正名、仁政、禮治,故須以相關內容作延
伸,並緊扣這些主張「如何達至撥亂反正」,釐清當中的關係,便不難到上品水平。

l   (b)題為析論題,相對困難的一題,歷屆亦有問及王安石變法面對的困難,但要從「三不
足」論作作答角度,則較為罕見,考生須對變法的背景及時代狀況有深入的理解,「天變不
足畏」反映當時反對派指變法觸怒上天,天災示警;「祖宗不足法」反映反對者批評變法不遵
祖訓,有違太祖、太宗定下之國策;「人言不足恤」反映反對者認為變法擾民,朝野不滿。考
生須從上述內容分析王安石推變法的困難。

9
l   25分論述題,是立場是否同意形式,不難處理,命題是是否同意何啟在推動社會發展的
貢獻大於清末改革與革命的貢獻,而兩則資料正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此題亦須正反立論,從
中比較,論證為何某一方的推動貢獻較大,多引用史實論證,是回應此題的關鍵所在,如何
啟在香港社會發展上如何積極參與、又如何對晚清改革提出建解及支持孫中山的革命。

²  單元四 : 制度與政治演變

10
l   (a)題為分析題,內容亦是歷屆常問的「北魏推行均田制的背景」,沒有任何資料提供,但
命題提供了兩個作答方向,為地廣人稀及壓抑豪強,地廣人稀為均田制必要條件,朝廷須控
制大量國有土地和荒田,有足夠土地授民,而壓抑豪強則可從北魏初期「宗主督護制」說
起,宗主蔭庇大量戶口,又世襲相傳,形成地方勢力,故此需以均田制控制農民和削弱宗
主。

l   (b)題為析論題,亦是沒有任何資料提供,但命題亦是提供了三個方面(即作答角度),考生
須緊扣它們如何有助穩定唐初的政權,不難處理,保障農民生計方面,均田制使人民耕者有
其田,促進農業生產,農民豐衣足食,確保國家收入方面,均田制因有助促使百姓成為國家
編戶,致國庫收入有所增加,防止土地兼併方面,均田制限制佔田及田地買賣,故將豪強強
佔之土地,重新分配給貧民,打擊兼併,維持社會穩定。

11
l   25分論述題,是析論題題型有兩則資料提供,內容為描述唐代府兵制下的負面狀況,
命題中詳列了三個方向(番上及征戍、訓練及徵調、武備及糧草),亦有兩個核心字眼須作回
應,為府兵制的弊病與國勢衰弱的關係,考生必須留意,最主要是日常訓練不足,士兵缺乏
實戰,戒備又不曾更新,導致軍力低落,無法抵抗亂事或外敵,最終國家衰弱。

12
l   (a)題為闡析題,有兩則資料提供,性質及內容類近,分別為唐、明兩代科舉途徑和科目,
亦即是命題提及的作答方向,從而分析它們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係,考生須緊記是同時回應
兩個朝代,而非從中比較。

l   (b)題為印證題,命題核心是宋代科舉制特點是客觀公平故考生回應時必須緊扣此句作
答,沒有任何資料提供,但題目列明三個角度分析,為防弊措施、增設殿試、廢除公卷,佔
10分,內容相對要求精而簡,考生可指出史實佐證,如宋朝廢除行卷、通榜,再設糊名與謄
錄、鎖院等制,免考生、考官和外界接觸;又分外簾和內簾,使考試行政和評卷工作分開,
加強刑罰,設互保連坐制,以10個同區的貢士結為一保,一人犯罪,10人同罰;官員子弟及
現任官員考試,另派主考及安排考場等。

²  單元五 : 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13
l   (a)題為分析題,考生須從道家思想及民間信仰兩方面分析道教起源,有一則資料提供,此
問法已多年不見,故要對道教原始發展有深入的了解,資料一提及老、莊思想及黃、老之
學,以及民間的鬼神崇拜,考生回答時,應要指出神鬼崇拜觀念經長期發展,形成天神、地
祗和人鬼混雜的世界,道教正是承此思想,將其納入神靈體系。而春秋戰國及漢初的思想,
則由於老莊關於「道」為宇宙萬物根源、神仙的描述,為道教提供哲學和神學基礎,而黃老
之學則發展至東漢末,進一步宗教化,成為道教前身。

l   (b)題為闡析題,分析南北朝佛、道二教相爭的原因,資料二內容清晰列明兩項要點,一為
描述「三武滅佛」中兩位君主的滅佛概況,二為道士以「華夷之辨」否定佛教在華的合理
性,考生須多引史實加以延伸分析,此題不難處理。

14
l   (a)題為闡析題,命題中的作答角度非常清晰,考生須從君主禮待、名僧軰出、寺院經濟三
方面闡析唐代佛教盛行的原因,資料一列出的三項要點亦正是從上述三個角度延伸,回應
時,應多以相關史實作出引證,緊扣題旨,不難處理。

l   (b)題為印證題,考生須印證的是「佛教禪宗南派是中國文化與外來宗教融和的例證」,資
料二的列表描述清晰,比較了儒家與禪宗南派在義理主張、修行方法的內容,細心留意下,
兩者皆有共同之處及相同性質的地方,故資料提供了良好的作答基礎及例證方向,不難掌
握。

15
l   為析論題,25分論述題形式,考生須析論利瑪竇、馬禮遜來華傳教的方法,雖沒有任何資
料提供,但命題列明了四個作答方向,為學習中文、編撰書藉、以學傳教及傳教對象,學習
中文方面,利氏習華語,馬氏來華前學習中文。編撰書藉方面,利氏印刷《天主實義》,馬
氏翻譯《聖經》。以學傳教方面,二人均是介紹及引入西方的科學和思想。傳教對象方面,
利氏以皇帝、官員、士人為主,馬氏則重視對廣泛民眾傳教。考生作答時,架構必須清晰分
明,有條理析論。

²  單元六 : 女性社會地位 : 傳統與變遷

16
l   (a)題為闡述題,問及唐代婦女歷屆較少見,命題為唐代在女性貞節觀念上較為寬鬆,與傳
統社會略有不同,考生須根據兩則資料,從離婚和再嫁兩方面情況分析,資料一可見唐代對
於離婚約束較少,而資料二則指出夫妻如感情不和,離婚亦不會有任何處罰,另外列明公主
離婚再嫁的比率有兩成,象徵皇室貴族對於再嫁亦不罕見,限制婦女的規條較鬆、較過往自
由。

l   (b)題為闡析題,是常見熱門的問法,考生須分析理學對宋代婦女地位和貞節觀念的影響,
資料三亦指出宋代強調男尊女卑,夫唱婦隨,以及婦女失去貞節事大,嚴重於餓死,反映婦
女地位極為卑微,貞節觀念根深蒂固,作答時多引史實論證,不難掌握。

17
l   (a)題為闡析題,考生須分析晚清婦女參與革命運動的貢獻,命題亦列明了四個角度,分別
為宣揚女權鼓吹革命、籌募經費、武裝起義、醫護救援,資料一亦提供了四張圖片,分別為
秋瑾、何香凝、張竹君、唐群英,考生對此四位女性生平及所做的事,須有深入認知,以緊
扣題目所問,留意她們的身份及所屬組織(光復會、同盟會、赤十字會),與革命運動的關
係。

l   (b)題為闡述題,有兩則資料提供,考生須分析中國於1920年至1929年在女子教育的進展和
局限,資料二為數據內容,指出清華派送學生統計資料,反映出女子留學整體比例不高,未
達普及,而資料三三張圖片則指出了20年至28年北京大學有首批女生入讀,而陳衡哲和吳貽
芳二人更是成就卓越,學有所成,反映女子教育正處於開展及進步的階段。

18
l   25分論述題,析論題型,沒有任何資料提供,考生須析論改革開放後中國婦女在參政和
就業兩方面的發展和所遇到的困難。參政方面,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
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公布,進一步加強選舉法的內容。該法規定只要是年滿十八歲
的中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
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困難在於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仍受傳統重男輕女影響,加上部份婦女
參政意識較低。女性參政比例仍然偏低,例如部份省級女性人大代表在20%以下;女性佔高層
決策官員比例不高,且多屬副職。

就業方面,1988年全國工廠女職工人數由建國初年的60(7.5%)升至5000(37%)。女性在業人口達到3億,佔就業人口45%。第二產業方面:女工從集中在紡織業、紗廠、煙草業等輕工業部門,其後陸續加入重工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