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2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2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根據考評局資料顯示,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歷史科的總報考人數為6,098人,較去年減少95人。本會對今年中史科試卷(卷一)的簡略分析如下:

卷一

卷一必答題(甲部,第1題)出了秦始皇、漢武帝施政。
漢武帝是今年的熱門課題,考生應有充分的準備。秦始皇上年於選答題出了,理應今年出的機率較低,但今年「翻炒」,與漢同列必答。所問內容幸屬基本史實,考生即使略溫,也可作答。

(a)是資料分析題,非常直接,只考對相關史事的基本認知。問及秦始皇及漢武帝分別面對甚麼管治問題,資料一指出六國貨幣不一及盜鑄等問題,資料內容也清晰,部分考生或未理解資料一圖二所示問題,須從中思考。整體而言,考生不難掌握,二帝均是透過統一貨幣、國家統鑄去解決問題。

(b)是選項題,非常直接,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A是李斯,主張郡縣制,反對分封制,B是主公偃,主張推恩令。

(c)是說明關係題,佔6分,題目清楚指出作答方向,資料二亦提及相關措施史事,考生只須援引史實,加以說明便可,並緊扣措施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管治。行郡縣制,官員由皇帝任免、行推恩令,削弱地方力量、設刺史,加強地方監控,考考生充分指出各措施的具體內容,以作回應題旨。考生要緊扣當中的目的,清晰指出。

(d)同是說明關係題,佔8分,題目清楚指出作答方向,資料三亦提及相關措施史事,分別有四項,考生只須援引史實,加以說明便可,並緊扣措施如何把私學納入官學,考生或對此概念較為陌生。四項措施包括置五經博士、設博士弟子員、焚書及以吏為師,考考生是否充分理解各措施的具體內容外,並解釋何以是帶入官學系統,五經博士及博士弟子員等宜從西漢設置太學,由國家委派的官員負責,而焚書、以吏為師之舉,則反映官方或官府舉辦的學校主導一切,以官吏為教師,以法令規章為教育內容的教育制度以回應題旨。考生要緊扣當中的原意,清晰指出。

卷一必答題(乙部,第2題)出了八國聯軍之役。
對外戰爭今年雖是較熱門課題之一,但放在必答題較罕見。今年則全問八國聯軍之役,整題以資料證據題、解釋題、立場同意題及印證題為主,不難掌握。

(a)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佔分不重,資料一漫圖不罕見,戰爭是指八國聯軍之役,題目難度不高,證據亦十分明顯。

(b)(i)又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考生應知是慈禧太后,圖中人物形象鮮明,即使不知,(c)題亦有指引(須否負全責)題目難度不高,證據十分明顯。

(b)(ii)是直述題。問及慈禧對洋人持什麼態度,考生對這類提問應絕不陌生,資料二人物動作鮮明,所做的行為不難理解,證據同樣明顯。

(c)是立場同意題,只佔6分,作答要求不算太高,問及考生是否同意慈禧須對八國聯軍之役負全責,同意觀點不難梳理,論分數比例可不用正反立論,兩至三個正論便可,運用相關史實作佐證,難度較低。

(d)是印證題,佔7分,資料三清晰指出若干個重點,如和約之冠、門戶洞開、主權不完整、國民心理及國家威信受極大傷害,考問對《辛丑和約》所造成的極大影響及是否掌握對其認知,以史實說明及佐證,不難回應題目。

卷一第3題出了西周封建、春秋戰國變動,也是熱門課題。

(a)(i)是選項題,非常直接,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A是姬姓宗室,B是殷商後裔,C是古代聖王後裔,D是異姓功臣。

(a)(ii)是說明題,考生只須說明西周分封姬姓宗室的目的是屏藩周室及監視殷民。

(a)(iii)是說明題,主要考考生是否熟悉第二次封建如何安排殷商後裔,即分而治之、加強監控等史例,以防其再次叛亂。

(b)是闡析題,佔15分,頗考作答技巧,因要突出政治、經濟及教育三方面在春秋及戰國時期的轉變,緊扣並解釋當中「變」之所在,資料二作答方向及指引清晰,考生除引用之外(不可照抄),亦要援引史實作詳盡解說,屬高低分決勝位,評分要求應較高。

卷一第4題出了隋文帝,也是熱門課題,是佔全題的模式。

(a)(i)是說明題,只佔1分,主要考考生對資料的歸納能力,指出文帝面對的問題是逃稅嚴重/逃稅役者眾多

(a)(ii)是解釋題,共有兩個部分,分別佔6分及3分,前者問及文帝推行了哪三項措施以解決(a)(i)問題,考生宜引用史實加以說明大索貌閱、輸籍法、租調制等措施內容,後者則要說明它們的成效,佔分頗重的分題,難度不算高。

(b)(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都城A是大興,運河B是廣通渠,廣通渠作用是便利物資運送,簡單直接,考生不難掌握。

(b)(ii)亦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考核考生是否熟悉及可否判斷屬官倉或是義倉,黎陽倉及廣通倉應為官倉,要對隋朝建設有深入的理解。

(c)為是否同意題。10分題要有正反立論,才可有高分,資料內容直接,與前年所問相似,核心為文帝勤政愛民、節儉兩個重點,答同意者會更易發揮,評價君主成了近年出題一大熱門趨勢,屬高低分決勝位,評分要求應較高。

卷一第5題出了明君主集權,也是熱門課題,是佔全題的模式。

(a)為說明題,佔3分,資料一內容清晰,考生不難掌握,明太祖重行分封制以達致「久安長治」,須引用相關史例,從中說明。

(b)為說明題,佔7分,共有三個部分,分別佔1分、4分及2分,考考生是否熟悉明成祖即位後削藩的措施,以及當中的兩項史例以說明其轉變,最後分析箇中原因所在。問法直接,針對分析某一措施的內容及轉變,近年少見。

(c)為闡析題,命題明確,資料清晰,佔15分,考核考生對相關史事的認知,題目只須作答負面影響,集中在廢中書省及丞相、殺功臣及以重典馭臣下、特務政治三方面析論便可,緊扣對明朝政治有何負面影響,整體來說,是要對明集權措施有較深入認識。

卷一第6題出了洋務、維新,冷門課題(因上年此課題有出),有翻炒之嫌。

(a)是地圖題,考生較易取分,為「執分位」,應知道圖一是在3,圖二是在2,圖三是在1

(b)為闡析題,命題明確,資料清晰,考生要指出洋務運動在軍事及實業改革的目的及措施,福州船政局屬海軍訓練(器物層面)、漢陽鐵廠則是集冶鐵、煉鋼、採煤於一體,以供應原材料,而唐胥鐵路及開平礦務局同樣是採煤運煤之用,減少對外國的依賴。整體來說,是要對洋務措施有較深入認識。

(c)(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佔分不重,資料三圖片常見,條約是指《馬關條約》題目難度不高,證據亦十分明顯,如台灣割讓、李鴻章為中國代表。

(c)(ii)又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是指「公車上書」。

(c)(iii)同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是指康有為。

(d)是立場同意題,佔10分,十分常見的問法,同上年洋務那題異曲同工,考生對評論維新運動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也不陌生,考生須指出同意哪一個觀點,宜要多角度分析及略作正反立論,以及引用相關史實加以佐證,屬高低分決勝位,評分要求應較高。

卷一第7題出了民初政局及袁氏專權,也是次熱門課題,是佔全題的模式。

(a)(i)是說明題,只佔1分,主要考考生對資料兩圖的理解能力,指出政局轉變為孫中山讓位臨時大總統予袁世凱

(a)(ii)是分析題,只佔3分,主要考考生對資料的歸納能力,指出袁世凱北洋軍力強大及孫中山急於求成,早日令清帝退位,達致共和,才有讓位事宜發生

(b)是闡析題,佔9分,資料三內容明確,考考生對袁世凱專權措施有否較深入的認識,屬史實背書題,宜具體論說才可有高分,亦須清楚引用相關史事,加以說明。

(c)(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是指「護國之役」。

(c)(ii)同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是指雲南。

(d)是分析原因,佔10分,考生要根據命題三個方向「眾叛親離」、「財力不足」及「列強反對」,回應題旨,問法相對直接,考生須緊扣三方面,引用相關史實,說明袁氏取消帝制原因。

卷一第8題出了對外關係冷門課題(因上年此課題有出),有翻炒之嫌。

(a)(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是指蘇聯。

(a)(ii)又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3分,考生應推斷出是全是共產主義陣營國家或「一邊倒」政策題目難度不高,兩項證據十分明顯,要對當時國際形勢有較深入認識。

(b)(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是指萬隆會議及周恩來。

(b)(i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問法直接,佔2分,是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和平外交)。

(c)(i)又是選項執分時序題,佔2分,毫無難度,一定程度減低了考生選題的難度。

(d)為析論題,資料有三張圖片,但不難掌握,象徵着各時期中美的外交關係及相關史事,考核考生對當中的理解及緊扣兩國的關係轉變,作答須從三個時期(敵視、反外、轉好)入手,引用充分的史實作佐證。

概括而言,題目是大路,但翻炒較多,如甲部的秦、乙部的洋務與維新及對外關係,考生如只溫熱門課題,會較難選題,深淺與上年接近,但部分分題的題目評分要求或較高,整份卷細分題題目越來越多,再一次不是考核讀得深入及訓練高階思維,而是要讀得仔細。評論題只有3題,均為立場同意題,顧及的細節位頗多,課題內容亦是常見之問法,大熱門課題如宋中央集權、五四、國共內戰、文革等全「失蹤」,出題更難掌握,難以預測,同樣主要考考生是否讀熟所有課題。另外,今年已連續三次再次沒有25分長論述題,可見此問法已固定不再出現,必答題及選答題的資料均有圖片,較罕見

本會聯絡資料
Tel : 3187 2783
Email : hkhces@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