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0日 星期三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3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3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根據考評局資料顯示,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歷史科的總報考人數為5,938人,較去年減少160人。本會對今年中史科試卷(卷一)的簡略分析如下:

卷一

卷一必答題(甲部,第1題)出了宋。
宋中央集權是今年的熱門課題,考生應有充分的準備,但一直未在必答出現過(雖預及有一年將會這樣出),或令部分考生失分所問內容幸屬基本史實,但部分分題考核考生對「強榦弱枝」及「重文輕武」是否有深入認知,如官、職、差遣,以及相關概念,考生即使略溫,也應可獲取一定分數。

(a)(i)是選項題,非常直接,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但若沒留意課本註釋,或會失分。官、職、差遣是指A. 俸祿、榮譽頭銜、實際職務。

(a)(ii)是說明題,佔1分,考生須說明差遣如何有利統治者掌握用人大權,考生須充分指出君主用人辦事可按政務需要及官員才能進行調動和升降,以駕馭大臣。

(a)(iii)是說明題,佔1分,考生須舉出一項不支持差遣可有利提高各級官府的行政效能,考核對宋國策負面影響的認知,即引致官僚架構臃腫,使官員不斷增加。

(b)(i)是說明題,佔3分,非常直接,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可根據資料二作答,行政是中書門下,軍事是樞密院,財政是三司。

(b)(ii)又是說明題,佔2分,只從資料二舉出兩項可牽制相權措施,不須作分析,即為御史台(監察及彈劾百官)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b)(iii)是印證題,佔4分,要求考生用資料二以外的兩項措施,印證北宋前期的中央政府如何通過臣僚分權以達君主集權。考生可舉設審官院/考課院及三班院,以及審刑院,說明宰相權力被削弱,以及官員分權情況。

(c)是闡述題,佔8分,題目清楚指出作答方向,資料三亦提及相關措施,分別有三項,考生只須援引史實,加以說明便可,並緊扣措施如何強榦弱枝。三項措施包括把地方權力奪歸中央(路設四監司、知州下設通判)、控制地方財政(除必要開支外,全上繳中央)及收地方精兵(禁軍、廂軍)以回應題旨。考生要緊扣資料當中的內容,清晰引用史實。

卷一必答題(乙部,第2題)出了一五計劃、三面紅旗
一五計劃、三面紅旗今年是較熱門課題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的課題再出在必答題也是預計之中。整題以選項題、異同題、解釋題、闡述題為主,資料全為圖片,不難掌握。

(a)(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佔分不重,資料一圖片不罕見,是指A. 第一個五年計劃,資料二則指B. 三面紅旗,題目難度不高,說明亦十分明顯。

(a)(ii)又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考生應知是C題目難度不高。

(b)(i)是異同題。問及一五計劃及三面紅旗的發展重點有何相同及不同的地方相同之處為以發展重工業為重點,不同之處為一五計劃集中重工業,未如三面紅旗是重工業、工業及農業並重,考生對這類提問及課題應絕不陌生,資料證據明顯。

(b)(ii)是解釋題。問及為什麼該兩個時期會採取有關的發展重點考生只須援引史實,加以說明便可,一五計劃集中重工業是由於參照蘇聯計劃經濟模式,並獲其在資金及技術上協助,以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而三面紅旗是重工業、工業及農業並重,因一五計劃後,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增強了展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考生要緊扣當中的原意,清晰指出。

(c)是闡述題,佔9分,作答要求不算高,正是三面紅旗的內容,問及考生是否對全民大煉鋼(資料三圖一「土高爐」)、農業大躍進 / 發展衛星田(資料三圖二「八字憲法」,採用深耕密植、足水足肥等耕作方式)及人民公社(資料三圖三「公社食堂強」)有具體認識,運用相關史實作措施內容解說證。整體來說,是要對三面紅旗措施有較深入認識。


卷一第3題出了漢武帝獨尊儒術措施及其原因、新經濟政策,也是次熱門課題。

(a)(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孔氏是孔子,A是董仲舒。

(a)(i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考生只須說明董仲舒(即A)推崇儒學。

(a)(iii)是說明題,主要考考生是否熟悉獨尊儒術的具體史實內容及當中的影響要對其有深入的理解,即中央置太學、設五經博士(學校之官),選拔地方優秀青年五十人為博士弟子員,任用儒者當官,建立士人政府,影響為獨尊儒術下,儒家思想鼓勵士人敦品勵行,致漢代士風純良,吏治清明。而地方「舉孝廉」則為察舉制,下令郡國每年察舉孝子、廉吏各一,影響為定期選拔地方人才為官,藉以吸納人才,並開放仕途,有助建立士人政府整體來說,若溫了獨尊儒術,相信可應付自如。

(b)是史實說明題,非常直接,命題明確,作答方向清晰,考生要從黃老思想不合時宜及儒家思想切合時勢兩方面,指出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原因黃老思想令諸侯王勢力坐大,威脅中央,又令土地兼併嚴重,民生痛苦,社會危機漸深。而儒家大一統和加強皇權的思想,有助鞏固君權,亦符合漢武帝對外開拓的需要,須清楚引用相關史事,加以說明。

(c)是分析措施,佔10分,考生要根據命題四個方向「平準」、「均輸」、「專賣」及「算緡」,回應如何增加國家收入,問法相對直接,考生須緊扣四方面,引用相關史實,從中分析。「算緡」向商人、高利貸者、手工業者徵收財產稅 ; 「平準」於京師設平準官調節供求,平抑物價,防止商人囤積居奇,穩定物價和增加國庫收入 ; 「均輸」於各郡國設均輸官,負責調節貢品的輸送與朝廷的採購 ; 「專賣」則規定鹽、鐵、酒由政府專賣,設官管理專賣事務,以免由商人控制,牟取暴利,影響國計民生。

卷一第4題出了士族政治、孝文帝漢化,也是大熱門課題。

(a)(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選項題,佔1分,佔分不重,是指東晉。

(a)(ii)又是考核對史事及地理位置的基本認知,佔2分,佔分不重,東晉國都是指建康,在資料二上的A

(a)(iii)是史實說明題,非常直接,命題明確,作答方向清晰,考生要說明王家如何協助君主鞏固權力。考生宜指出王導在政治上支持,王敦在軍事上支援,以令司馬睿成功登上帝位和穩住局面,以及舉出王氏親邀江東望族顧榮和賀循出仕 ; 禁止南渡士族染指江東士族的土地、侵佔在太湖流域和吳興地區的田舍等相關史事,加以說明。

(b)亦是史實說明題,非常直接,作答方向清晰,考生要從僑置州郡、占田制蔭戶制說明門閥如何享有經濟特權。考生宜指出東晉朝廷設置僑州、僑郡安置南遷的士族,士族擔任僑置州郡的重要官職,不列入當地的戶籍,可豁免租稅力役,各自侵佔山澤資源,並容許官員官品佔有相應的田地和蔭戶,加強其經濟力量相關史事,加以說明。

(c)為是否同意題。10分題要有正反立論,才可有高分,題旨清晰,常見問法,考生也不陌生,核心為孝文帝漢化是否有助鞏固北魏政權,從政治及文化兩方面分析,答不同意者會更易發揮,此題屬高低分決勝位,評分要求應較高。

卷一第5題出了明朝(翻炒)、清初對蒙古族統治政策、清初對士人統治政策,也是熱門課題

(a)(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佔1分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是廢相。

(a)(i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佔1分考生只須說明明太祖以左丞相胡惟庸因謀反被誅為由,罷中書省和廢相

(a)(iii)是史實說明題,非常直接,命題明確,作答方向清晰,資料內容已涵蓋,佔4分考生要說明明太祖如何分削軍權及司法權以強化君主集權。考生宜指出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法司」,分工明確,規定案件經刑部審理後,須由大理寺複審,都察院居中監察,以及改大都督府為左、右、前、後、中五軍都督府,負責管理軍隊駐防、訓練等工作,但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相關史事,加以說明。

(b)(i)是地圖說明題,非常直接,佔3分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A是蒙古族,B是回部,C是藏族

(b)(ii)是史實說明題,作答方向清晰,考生須指出清初對蒙古族的管治策略為「絕其智而用其力」,緊扣「策略」二字,援引史實從盟旗制度、尊崇黃教等方面分析。整體來說,是要對清初民族統治措施有一定的掌握。

(c)是史實分析題,考生須援引史實,指出清初君主推行什麼措施以爭取漢族士人支持,非常直接,復行科舉(承認明代舉人、生員資格,同時恢復科舉考試,以八股文取士,以及設「博學鴻詞科」,優禮隱居山林而又具才德的學者,授予翰林官職,編修《明史》)、尊孔崇儒及重視學術文化等方面分析,緊扣漢族士人支持整體來說,是要對清初民族統治措施有深入的認知。

卷一第6題出了維新運動、甲午戰爭,前者再翻炒,後者是大熱門課題。

(a)(i)是地圖說明題,非常直接,佔2分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A是黃海,B是威海衛

(a)(ii)是說明題,佔1分,考生要說明威海衛失守對中國國防帶來什麼後果,威海衛是京師的藩籬,失守使京師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脅

(a)(ii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考生或記不起時任日本首相是誰。C是李鴻章,D是伊藤博文。

(a)(iv)為是否同意題。10分題要有正反立論,才可有高分,題旨清晰,今年大熱門問法,考生也不會陌生,核心為同不同意清廷在軍事及外交策略的失誤足以解釋甲午戰敗的原因,若論同意,也有足夠論據論証,如李鴻章昧於形勢、戰略失當及未盡全力三方面析論,若答不同意,則再延伸從軍力不振及和戰不定析論,此題也屬高低分決勝位,評分要求應較高。

(b)是分析題,佔10分,沒有任何資料,考生宜從西學輸入及維新派倡導兩方面分析維新推行的背景,屬史實背書題,宜具體論說才可有高分,亦須清楚引用相關史事,如嚴復翻譯英人赫胥黎《天演論》,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激勵國人發憤圖強,興起維新思想,以及康有為及梁啟超極力倡導維新,促使各地維新人士開設學會、成立學堂、創辦報刊,加以說明。

卷一第7題出了西安事變、抗日戰爭過程、國共戰敗原因,也是大熱門課題。

(a)(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佔4分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若溫及西安事變必熟悉兩位關鍵人物。「張」是張學良,「楊」是楊虎城。張、楊二人對蔣介石兵諫的原因是在日本侵略行動加劇下,蔣介石仍堅持「先安內,後攘外」。

(a)(i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前者問及a(i)是指「西安事變」,後者結果是B. 國共第二次合作。

(b)(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八路軍採取B. 游擊戰術。

(b)(ii)是說明游擊戰術在抗戰的作用,佔4分,考考生對此戰術有否一定的掌握,宜指出在敵後建立根據地,進行游擊戰,使日軍疲於奔命,1937年9月成功殲敵五百多名日軍,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物資,成抗戰以來游擊戰的第一個勝利,史稱「平型關大捷」,可振奮士氣。

(b)(ii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主席」是汪精衛。

(b)(iv)是證據題。問及作者對汪精衛持什麼評價(負面 / 諷刺 / 不滿),考生對這類提問應絕不陌生,資料二圖二內容清晰鮮明,證據同樣明顯(漢奸大團圓等)。

(c)是分析原因,佔10分,考生要根據資料的兩個作答方向(政治、軍事),引用相關史實,說明國民黨在內戰戰敗的原因。政治上,宜指出國民黨官員貪污腐化,致民眾失望,民心思變 ; 軍事上,則為國軍分成多個派系,明爭暗鬥,戰事不利時,互不支援。

卷一第8題出了文革過程改革開放措施及成效,也是大熱門課題。

(a)(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考生或對「批林批孔」運動未必有充分的掌握,選項題,佔1分,佔分不重,是A。

(a)(i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林是林彪,孔是孔子。

(a)(iii)是史實說明題,常見問法,問及林彪對文革有何責任,佔4分,考生須指出林彪一直大力推動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發行《毛主席語錄》,使紅衞兵盲目聽從毛澤東指示,上京串連,「破四舊、立四新」,衝擊各級黨政機關

(b)(i)是時序題,佔3分,考生要對文革發展過程有詳盡理解,事件一為E,事件二為B,事件三為A。

(c)為闡析題,資料有三項要點,雖不難掌握,但問及教育較為罕見,亦是唯一一題佔15分。考核考生對改革開放的深入理解及分析成效,並引用充分的史實作佐證。

概括而言,題目雖是大路,問得直接,但有八條分題都要考生在沒有任何資料或資料沒太大幫助下,援引史實解釋,考生或難掌握其作答的深度,及判斷是否能取分。今年翻炒較上年少,只有甲部的漢及明、乙部的維新(共問了連續)三年,而部分大熱課題「安史之亂(唐)」全無出現,王莽、戚宦相爭、鴉片戰爭、軍閥混戰及五四等多年沒出的課題同樣沒有,考生如只溫熱門課題及側重甲部或乙部,會較難選題。整份卷細分題題目也越來越多,再一次不是考核讀得深入及訓練高階思維,而是要讀得仔細。評論題只有2題,均為立場同意題,比上年少一題,而除了第八題,全部均變成10分長問答,逐漸「會考化」。宋中央集權終出了在必答部分,反映各朝代將來也有機會放在必答,組合彈性增加。結合今年的出題趨勢,下次的出題或許更難掌握,難以預測,同樣主要考考生是否讀熟大部分課題。另外,今年已連續四次再次沒有25分長論述題,會否在往後重出,仍是未知之數

本會聯絡資料
Tel : 3187 2783
Email : hkhces@gmail.com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2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二)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2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二)



²  單元二 : 地域與資源運用

第4題

(a)題為闡析題,有三則資料提供,須根據資料論述唐長安城的特色,問法直接,難度看似不
高,但渠道縱橫交錯是前所未見的問法,資料內容十分清晰,資料一提供了很詳盡的地圖,資
料二及三亦有文字說明,分高下的始終是城市規劃及商業發展兩點。上一次考問,已是2019
年。本題考生須從中結合史實,加以延伸。

(b)題為析述題,沒有資料提供,但命題清晰指出兩個要點(作答方向),須從中引用充分的史實
作佐證,緊扣安史之亂與長安衰落的關係。問法直接,難度不高。

第5題

提問直接,整題 25 分,屬析論題,有三則資料提供,考生須析論南宋臨安城的特點,有一定難
度,與2020年出的臨安都城一樣,故考生要對內容有深入的認知。同時,五項重點或許較難的
是「設有城牆圍繞居民生活地區,作答時未可掌握到,資料一圖一指出了中外海外交通圖,圖
二指出河道分佈圖。資料二則反映臨安城行業種類繁多。資料三是行市分布示意圖。考生須具
體引用史實,從多角度回應題目。上一次考問,已是2018年,只佔10分,連續兩年出25分。

第6題

(a)題為析論題,沒有任何資料提供,故對史實佐證要求較高。考生須從中西文化匯聚和交流兩
方面分析廣州十三行貿易對中國的貢獻,題目要求清晰明確,連同(b)題是三條題目中最容易的
一題。

(b)題為分析題,亦是沒有任何資料,佔10分,考生須分析鴉片戰爭後廣州十三行貿易衰落的原
因,過往已重複問了兩次(2014、2019),題目字眼也沒有改,值得留意是25分已有四年沒出現。

小結 : 此單元近這幾年不斷推陳出新,將來或許考問的範圍及幅度,也較廣及闊,用盡教科書
的每一個內容。部分資料亦用回過往所出過的內容,考生只要多援引資料及相關史實,便能回
應題目所問。

²  單元三 : 時代與知識分子

第7題

(a)題為分析題,問及孔子對魯國內政及外交貢獻,孔子雖是大熱門,但問法不常見,提問字眼
有別過往,佔10分,資料清晰明確指出若干個作答方向,資料一提及夾谷之會,孔子成功捍衛
外交權益,考生應不難掌握。而內政方面,考生須多援引史實解說打擊三桓的「墮三都」,從
而扣緊內政的貢獻,提問整體是直接。

(b)題為析論題,佔15分,屬半翻炒,因上年考問過孔子教育的貢獻,沒有任何資料,政治理想
四字考生必須緊扣,並從周遊列國(宣揚理念)、講學授徒(教育理念)及整理典藉(弘揚文化)析
論,有一定難度,解說當中的關係才可有高分。

第8題

為25分論述題,有一則資料提供,要點清晰,但整體提問有些難度,問及司馬遷對時代的觀察
有獨到的視野,即突破史家局限。觀點一的批判意思是評論判斷,而非否定,觀點二的經濟觀
上年考問過,考生或有忽視,觀點三則考考生是否熟讀《史記》內的篇章名稱及人物,如要取
得上等水平,須多引用相關史實論證,對三個要點的概況有深入認知,因是回應此題的關鍵所
在。

第9題

(a)題為分析題,佔10分,問及何啟司法改革及人才培育主張,較難之處是學生對於何啟改革中
國主張往往局限於政治改革,忽略其他。考生對何啟的教育背景須有深入的認知,從而分析兩
方面的主張。

(b)題為闡析題,15分題目簡單、直接、易明,考生只須援引相關史實去解說其對醫療、教育及
文物保育的貢獻,相信不太陌生。

小結 : 此單元不再如前年及上年情況,問及四位知識分子,重回過往模式(只出了兩位古代人
物),沒有王安石,整體題目尚算問得直接,但孔子及司馬遷所問有一定深度,何啟所問是最容
易,但(a)題方向較偏門,考生易忽略。今後此單元出題模式或再有變化,無法預測。

²  單元四 : 制度與政治演變

第10題

為25分論述題,有三則資料提供,題目要求清晰,資料一集中在均田制背景,如貧富差距 : 宗
主與流民及打擊宗主,資料二關乎正面影響(安定民生],資料三則是負面影響(考生要交代均田
制敗壞,以致影響),幅度很闊,是較難處理的一條。

第11題

(a)題為印證題,沒有任何資料提供,但作答方向清晰,問得直接,緊扣「建立強大的軍隊」便
可,上年考問了唐、宋兵制的比較,包含唐兵制的優勢,故此題亦屬翻炒。

(b)題為闡析題,佔15分,考問幅度較闊,但問法直接,考生須指出田制敗壞(土地分配不足)與
國勢衰弱關係,以及社會地位敗壞(士兵地位低落)與國勢衰弱關係,才可充分回應題旨。

第12題

(a)題為闡述題,題目難在理解資料的字眼,如資料一提及的公開考試(報名)、平等競爭(防弊)、
擇優錄用(錄取),以回應宋科舉取士原則。

(b)題為闡析題,佔15分,考生須論證資料的角度,而論點則屬於開放式,或較難掌握。

小結 : 此單元今年也問得正路,個別單題提問字眼較難,考生不易掌握,田制問及北魏,但篇
幅較大,兵制則是唐及明,與上年部分所問接近,科舉制集中在宋代及明代,明科舉向來翻
炒,模式變化不大。

²  單元五 : 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第13題

(a)題為析論題,要求及難度不高,佔15分,考生須根據資料,析論道教起源和道教在東漢末年
的確立。資料一兩項要點清晰明確,考生應不難掌握,提及到黃老、神仙方術,以及太平道的
興起(張角),問法直接,考核對於史實能否充分運用,與前年2020年接近。

(b)題為分析題,10分問南北朝佛道之爭原因,正路直接,羅列兩個要點,亦有資料可作根據,
如《夷夏論》及《三破論》都是抨擊佛教,取分高低側重在「教義主張」這點,因君主崇道只
須提及北魏太武帝滅佛一事,以及解釋君主因素何以造成佛道之爭,與前年2020年接近。

第14題

為25分論述題,有三則內容豐富的資料提供,題目要求也尚清晰,較罕見佔全題問及唐代佛教
興盛原因及其對中國文化影響,也沒有連伊斯蘭教,資料一集中君主崇佛事蹟,主要用作回應
首問,資料二及三則用以回應後問,大約有五至六個重點,如翻譯佛經、創立宗派、豐富典
籍、藝術、建築、文學等,與上年問法接近(唐代佛教促進中國文學和藝術)。

第15題

整題令人大吃一驚,首次(12至21年)基督宗教不佔全題,與伊斯蘭教合出,只佔半題,相信使
不少考生「中伏」,因未必預測到這樣出,今後是否這樣真屬未知之數,沒有任何資料提供。
(a)題問法直接,但由於沒有資料,較難論說,加上生活文化融和出題,已是2016年,過往是問
貢獻及傳播原因多。

(b)題為析論題,考生不難掌握,問利瑪竇播教方法,但會給(a)題打擊信心。

小結 : 此單元今年變化最大,集齊四大宗教,極為罕見。各題資料、提問字眼雖也清晰,提供
了完整框架讓考生作答,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同出的那題,屬全港預計之外,即使以分析性為
主,但已打擊考生信心及增加選題難度。

²  單元六 女性社會地位 傳統與變遷

第16題

為25分論述題,沒有任何資料提供,此題目正路,作答方向清晰,考生須從婦女教育、婚姻關
係及貞節觀點三方面,析論宋明理學思想盛行對婦女地位帶來的影響,當中要引用具體史實加
以佐證。考生須突出當中的「影響」所在。宋代雖將貞節視為道德守則,如程頤提出「餓死事
小,失節事大」,飢寒交迫下,寡婦不能再嫁,更重視守節,並對女子教育加以規定,灌輸傳
統倫理,甚至男性不以出妻為恥,故考生在此部分要帶出婦女的地位是低下,被多重束縛。

第17題

(a)題為闡析題,佔15分,有一則資料提供,考生須分析晚清婦女對革命的貢獻,問法直接。資
料中已列明三個婦女例子及事跡,可從運送武器、掩護革命、投身起義等角度,引用具體史實
加以析論。

(b)題為分析題,佔10分,考生要根據兩則資料分析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女性地位的影響,題目作
答方向有兩方面要求,須同時回應,問法也直接,婚姻關係主張婚姻自由及男女平等(資料三女
方提出離婚比重較多),教育主張男女平等,女子亦有接受教育等權利(資料二女生在學校人數按
年上升)。

第18題

(a)題為析論題,佔15分,考生須分析建國初年頒布的三條法規如何保障婦女權益,充分引用史
例加以佐證,主要要對法規內容有否深入的認知,如婚姻自由、就業權益、男女平等等。

(b)題為分析題,附有兩則資料,考生須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女性接受教育方面的變化及就業影
響,問法較直接,要突出相關變化,資料一反映女學生佔學生總人數百分比由1980年的23.4%
增至1997年的37.3%,這與資料二的圖片有重大關係,即是教育普及化及女性教育水平提高,
故考生要緊扣題旨作答及以三位女性的例子作佐證。

小結 : 此單元是今年試題六大單元中最正路的部分,變化最小。第16題問及宋明理學對婦女地
位影響,沒任何資料,考核考生對相關史事有否深入認識,第17題主要歸納及分析資料內容,
延伸作答,第18題「半翻炒」回上年的做法,b題亦是問改革開放以來女性接受教育方面的變
化。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2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2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根據考評局資料顯示,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歷史科的總報考人數為6,098人,較去年減少95人。本會對今年中史科試卷(卷一)的簡略分析如下:

卷一

卷一必答題(甲部,第1題)出了秦始皇、漢武帝施政。
漢武帝是今年的熱門課題,考生應有充分的準備。秦始皇上年於選答題出了,理應今年出的機率較低,但今年「翻炒」,與漢同列必答。所問內容幸屬基本史實,考生即使略溫,也可作答。

(a)是資料分析題,非常直接,只考對相關史事的基本認知。問及秦始皇及漢武帝分別面對甚麼管治問題,資料一指出六國貨幣不一及盜鑄等問題,資料內容也清晰,部分考生或未理解資料一圖二所示問題,須從中思考。整體而言,考生不難掌握,二帝均是透過統一貨幣、國家統鑄去解決問題。

(b)是選項題,非常直接,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A是李斯,主張郡縣制,反對分封制,B是主公偃,主張推恩令。

(c)是說明關係題,佔6分,題目清楚指出作答方向,資料二亦提及相關措施史事,考生只須援引史實,加以說明便可,並緊扣措施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管治。行郡縣制,官員由皇帝任免、行推恩令,削弱地方力量、設刺史,加強地方監控,考考生充分指出各措施的具體內容,以作回應題旨。考生要緊扣當中的目的,清晰指出。

(d)同是說明關係題,佔8分,題目清楚指出作答方向,資料三亦提及相關措施史事,分別有四項,考生只須援引史實,加以說明便可,並緊扣措施如何把私學納入官學,考生或對此概念較為陌生。四項措施包括置五經博士、設博士弟子員、焚書及以吏為師,考考生是否充分理解各措施的具體內容外,並解釋何以是帶入官學系統,五經博士及博士弟子員等宜從西漢設置太學,由國家委派的官員負責,而焚書、以吏為師之舉,則反映官方或官府舉辦的學校主導一切,以官吏為教師,以法令規章為教育內容的教育制度以回應題旨。考生要緊扣當中的原意,清晰指出。

卷一必答題(乙部,第2題)出了八國聯軍之役。
對外戰爭今年雖是較熱門課題之一,但放在必答題較罕見。今年則全問八國聯軍之役,整題以資料證據題、解釋題、立場同意題及印證題為主,不難掌握。

(a)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佔分不重,資料一漫圖不罕見,戰爭是指八國聯軍之役,題目難度不高,證據亦十分明顯。

(b)(i)又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考生應知是慈禧太后,圖中人物形象鮮明,即使不知,(c)題亦有指引(須否負全責)題目難度不高,證據十分明顯。

(b)(ii)是直述題。問及慈禧對洋人持什麼態度,考生對這類提問應絕不陌生,資料二人物動作鮮明,所做的行為不難理解,證據同樣明顯。

(c)是立場同意題,只佔6分,作答要求不算太高,問及考生是否同意慈禧須對八國聯軍之役負全責,同意觀點不難梳理,論分數比例可不用正反立論,兩至三個正論便可,運用相關史實作佐證,難度較低。

(d)是印證題,佔7分,資料三清晰指出若干個重點,如和約之冠、門戶洞開、主權不完整、國民心理及國家威信受極大傷害,考問對《辛丑和約》所造成的極大影響及是否掌握對其認知,以史實說明及佐證,不難回應題目。

卷一第3題出了西周封建、春秋戰國變動,也是熱門課題。

(a)(i)是選項題,非常直接,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A是姬姓宗室,B是殷商後裔,C是古代聖王後裔,D是異姓功臣。

(a)(ii)是說明題,考生只須說明西周分封姬姓宗室的目的是屏藩周室及監視殷民。

(a)(iii)是說明題,主要考考生是否熟悉第二次封建如何安排殷商後裔,即分而治之、加強監控等史例,以防其再次叛亂。

(b)是闡析題,佔15分,頗考作答技巧,因要突出政治、經濟及教育三方面在春秋及戰國時期的轉變,緊扣並解釋當中「變」之所在,資料二作答方向及指引清晰,考生除引用之外(不可照抄),亦要援引史實作詳盡解說,屬高低分決勝位,評分要求應較高。

卷一第4題出了隋文帝,也是熱門課題,是佔全題的模式。

(a)(i)是說明題,只佔1分,主要考考生對資料的歸納能力,指出文帝面對的問題是逃稅嚴重/逃稅役者眾多

(a)(ii)是解釋題,共有兩個部分,分別佔6分及3分,前者問及文帝推行了哪三項措施以解決(a)(i)問題,考生宜引用史實加以說明大索貌閱、輸籍法、租調制等措施內容,後者則要說明它們的成效,佔分頗重的分題,難度不算高。

(b)(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都城A是大興,運河B是廣通渠,廣通渠作用是便利物資運送,簡單直接,考生不難掌握。

(b)(ii)亦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考核考生是否熟悉及可否判斷屬官倉或是義倉,黎陽倉及廣通倉應為官倉,要對隋朝建設有深入的理解。

(c)為是否同意題。10分題要有正反立論,才可有高分,資料內容直接,與前年所問相似,核心為文帝勤政愛民、節儉兩個重點,答同意者會更易發揮,評價君主成了近年出題一大熱門趨勢,屬高低分決勝位,評分要求應較高。

卷一第5題出了明君主集權,也是熱門課題,是佔全題的模式。

(a)為說明題,佔3分,資料一內容清晰,考生不難掌握,明太祖重行分封制以達致「久安長治」,須引用相關史例,從中說明。

(b)為說明題,佔7分,共有三個部分,分別佔1分、4分及2分,考考生是否熟悉明成祖即位後削藩的措施,以及當中的兩項史例以說明其轉變,最後分析箇中原因所在。問法直接,針對分析某一措施的內容及轉變,近年少見。

(c)為闡析題,命題明確,資料清晰,佔15分,考核考生對相關史事的認知,題目只須作答負面影響,集中在廢中書省及丞相、殺功臣及以重典馭臣下、特務政治三方面析論便可,緊扣對明朝政治有何負面影響,整體來說,是要對明集權措施有較深入認識。

卷一第6題出了洋務、維新,冷門課題(因上年此課題有出),有翻炒之嫌。

(a)是地圖題,考生較易取分,為「執分位」,應知道圖一是在3,圖二是在2,圖三是在1

(b)為闡析題,命題明確,資料清晰,考生要指出洋務運動在軍事及實業改革的目的及措施,福州船政局屬海軍訓練(器物層面)、漢陽鐵廠則是集冶鐵、煉鋼、採煤於一體,以供應原材料,而唐胥鐵路及開平礦務局同樣是採煤運煤之用,減少對外國的依賴。整體來說,是要對洋務措施有較深入認識。

(c)(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佔分不重,資料三圖片常見,條約是指《馬關條約》題目難度不高,證據亦十分明顯,如台灣割讓、李鴻章為中國代表。

(c)(ii)又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是指「公車上書」。

(c)(iii)同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是指康有為。

(d)是立場同意題,佔10分,十分常見的問法,同上年洋務那題異曲同工,考生對評論維新運動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也不陌生,考生須指出同意哪一個觀點,宜要多角度分析及略作正反立論,以及引用相關史實加以佐證,屬高低分決勝位,評分要求應較高。

卷一第7題出了民初政局及袁氏專權,也是次熱門課題,是佔全題的模式。

(a)(i)是說明題,只佔1分,主要考考生對資料兩圖的理解能力,指出政局轉變為孫中山讓位臨時大總統予袁世凱

(a)(ii)是分析題,只佔3分,主要考考生對資料的歸納能力,指出袁世凱北洋軍力強大及孫中山急於求成,早日令清帝退位,達致共和,才有讓位事宜發生

(b)是闡析題,佔9分,資料三內容明確,考考生對袁世凱專權措施有否較深入的認識,屬史實背書題,宜具體論說才可有高分,亦須清楚引用相關史事,加以說明。

(c)(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是指「護國之役」。

(c)(ii)同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是指雲南。

(d)是分析原因,佔10分,考生要根據命題三個方向「眾叛親離」、「財力不足」及「列強反對」,回應題旨,問法相對直接,考生須緊扣三方面,引用相關史實,說明袁氏取消帝制原因。

卷一第8題出了對外關係冷門課題(因上年此課題有出),有翻炒之嫌。

(a)(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是指蘇聯。

(a)(ii)又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3分,考生應推斷出是全是共產主義陣營國家或「一邊倒」政策題目難度不高,兩項證據十分明顯,要對當時國際形勢有較深入認識。

(b)(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是指萬隆會議及周恩來。

(b)(i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問法直接,佔2分,是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和平外交)。

(c)(i)又是選項執分時序題,佔2分,毫無難度,一定程度減低了考生選題的難度。

(d)為析論題,資料有三張圖片,但不難掌握,象徵着各時期中美的外交關係及相關史事,考核考生對當中的理解及緊扣兩國的關係轉變,作答須從三個時期(敵視、反外、轉好)入手,引用充分的史實作佐證。

概括而言,題目是大路,但翻炒較多,如甲部的秦、乙部的洋務與維新及對外關係,考生如只溫熱門課題,會較難選題,深淺與上年接近,但部分分題的題目評分要求或較高,整份卷細分題題目越來越多,再一次不是考核讀得深入及訓練高階思維,而是要讀得仔細。評論題只有3題,均為立場同意題,顧及的細節位頗多,課題內容亦是常見之問法,大熱門課題如宋中央集權、五四、國共內戰、文革等全「失蹤」,出題更難掌握,難以預測,同樣主要考考生是否讀熟所有課題。另外,今年已連續三次再次沒有25分長論述題,可見此問法已固定不再出現,必答題及選答題的資料均有圖片,較罕見

本會聯絡資料
Tel : 3187 2783
Email : hkhce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