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0日 星期三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3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分析2023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卷(卷一)

根據考評局資料顯示,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歷史科的總報考人數為5,938人,較去年減少160人。本會對今年中史科試卷(卷一)的簡略分析如下:

卷一

卷一必答題(甲部,第1題)出了宋。
宋中央集權是今年的熱門課題,考生應有充分的準備,但一直未在必答出現過(雖預及有一年將會這樣出),或令部分考生失分所問內容幸屬基本史實,但部分分題考核考生對「強榦弱枝」及「重文輕武」是否有深入認知,如官、職、差遣,以及相關概念,考生即使略溫,也應可獲取一定分數。

(a)(i)是選項題,非常直接,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但若沒留意課本註釋,或會失分。官、職、差遣是指A. 俸祿、榮譽頭銜、實際職務。

(a)(ii)是說明題,佔1分,考生須說明差遣如何有利統治者掌握用人大權,考生須充分指出君主用人辦事可按政務需要及官員才能進行調動和升降,以駕馭大臣。

(a)(iii)是說明題,佔1分,考生須舉出一項不支持差遣可有利提高各級官府的行政效能,考核對宋國策負面影響的認知,即引致官僚架構臃腫,使官員不斷增加。

(b)(i)是說明題,佔3分,非常直接,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可根據資料二作答,行政是中書門下,軍事是樞密院,財政是三司。

(b)(ii)又是說明題,佔2分,只從資料二舉出兩項可牽制相權措施,不須作分析,即為御史台(監察及彈劾百官)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b)(iii)是印證題,佔4分,要求考生用資料二以外的兩項措施,印證北宋前期的中央政府如何通過臣僚分權以達君主集權。考生可舉設審官院/考課院及三班院,以及審刑院,說明宰相權力被削弱,以及官員分權情況。

(c)是闡述題,佔8分,題目清楚指出作答方向,資料三亦提及相關措施,分別有三項,考生只須援引史實,加以說明便可,並緊扣措施如何強榦弱枝。三項措施包括把地方權力奪歸中央(路設四監司、知州下設通判)、控制地方財政(除必要開支外,全上繳中央)及收地方精兵(禁軍、廂軍)以回應題旨。考生要緊扣資料當中的內容,清晰引用史實。

卷一必答題(乙部,第2題)出了一五計劃、三面紅旗
一五計劃、三面紅旗今年是較熱門課題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的課題再出在必答題也是預計之中。整題以選項題、異同題、解釋題、闡述題為主,資料全為圖片,不難掌握。

(a)(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佔分不重,資料一圖片不罕見,是指A. 第一個五年計劃,資料二則指B. 三面紅旗,題目難度不高,說明亦十分明顯。

(a)(ii)又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考生應知是C題目難度不高。

(b)(i)是異同題。問及一五計劃及三面紅旗的發展重點有何相同及不同的地方相同之處為以發展重工業為重點,不同之處為一五計劃集中重工業,未如三面紅旗是重工業、工業及農業並重,考生對這類提問及課題應絕不陌生,資料證據明顯。

(b)(ii)是解釋題。問及為什麼該兩個時期會採取有關的發展重點考生只須援引史實,加以說明便可,一五計劃集中重工業是由於參照蘇聯計劃經濟模式,並獲其在資金及技術上協助,以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而三面紅旗是重工業、工業及農業並重,因一五計劃後,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增強了展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考生要緊扣當中的原意,清晰指出。

(c)是闡述題,佔9分,作答要求不算高,正是三面紅旗的內容,問及考生是否對全民大煉鋼(資料三圖一「土高爐」)、農業大躍進 / 發展衛星田(資料三圖二「八字憲法」,採用深耕密植、足水足肥等耕作方式)及人民公社(資料三圖三「公社食堂強」)有具體認識,運用相關史實作措施內容解說證。整體來說,是要對三面紅旗措施有較深入認識。


卷一第3題出了漢武帝獨尊儒術措施及其原因、新經濟政策,也是次熱門課題。

(a)(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孔氏是孔子,A是董仲舒。

(a)(i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考生只須說明董仲舒(即A)推崇儒學。

(a)(iii)是說明題,主要考考生是否熟悉獨尊儒術的具體史實內容及當中的影響要對其有深入的理解,即中央置太學、設五經博士(學校之官),選拔地方優秀青年五十人為博士弟子員,任用儒者當官,建立士人政府,影響為獨尊儒術下,儒家思想鼓勵士人敦品勵行,致漢代士風純良,吏治清明。而地方「舉孝廉」則為察舉制,下令郡國每年察舉孝子、廉吏各一,影響為定期選拔地方人才為官,藉以吸納人才,並開放仕途,有助建立士人政府整體來說,若溫了獨尊儒術,相信可應付自如。

(b)是史實說明題,非常直接,命題明確,作答方向清晰,考生要從黃老思想不合時宜及儒家思想切合時勢兩方面,指出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原因黃老思想令諸侯王勢力坐大,威脅中央,又令土地兼併嚴重,民生痛苦,社會危機漸深。而儒家大一統和加強皇權的思想,有助鞏固君權,亦符合漢武帝對外開拓的需要,須清楚引用相關史事,加以說明。

(c)是分析措施,佔10分,考生要根據命題四個方向「平準」、「均輸」、「專賣」及「算緡」,回應如何增加國家收入,問法相對直接,考生須緊扣四方面,引用相關史實,從中分析。「算緡」向商人、高利貸者、手工業者徵收財產稅 ; 「平準」於京師設平準官調節供求,平抑物價,防止商人囤積居奇,穩定物價和增加國庫收入 ; 「均輸」於各郡國設均輸官,負責調節貢品的輸送與朝廷的採購 ; 「專賣」則規定鹽、鐵、酒由政府專賣,設官管理專賣事務,以免由商人控制,牟取暴利,影響國計民生。

卷一第4題出了士族政治、孝文帝漢化,也是大熱門課題。

(a)(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選項題,佔1分,佔分不重,是指東晉。

(a)(ii)又是考核對史事及地理位置的基本認知,佔2分,佔分不重,東晉國都是指建康,在資料二上的A

(a)(iii)是史實說明題,非常直接,命題明確,作答方向清晰,考生要說明王家如何協助君主鞏固權力。考生宜指出王導在政治上支持,王敦在軍事上支援,以令司馬睿成功登上帝位和穩住局面,以及舉出王氏親邀江東望族顧榮和賀循出仕 ; 禁止南渡士族染指江東士族的土地、侵佔在太湖流域和吳興地區的田舍等相關史事,加以說明。

(b)亦是史實說明題,非常直接,作答方向清晰,考生要從僑置州郡、占田制蔭戶制說明門閥如何享有經濟特權。考生宜指出東晉朝廷設置僑州、僑郡安置南遷的士族,士族擔任僑置州郡的重要官職,不列入當地的戶籍,可豁免租稅力役,各自侵佔山澤資源,並容許官員官品佔有相應的田地和蔭戶,加強其經濟力量相關史事,加以說明。

(c)為是否同意題。10分題要有正反立論,才可有高分,題旨清晰,常見問法,考生也不陌生,核心為孝文帝漢化是否有助鞏固北魏政權,從政治及文化兩方面分析,答不同意者會更易發揮,此題屬高低分決勝位,評分要求應較高。

卷一第5題出了明朝(翻炒)、清初對蒙古族統治政策、清初對士人統治政策,也是熱門課題

(a)(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佔1分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是廢相。

(a)(i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佔1分考生只須說明明太祖以左丞相胡惟庸因謀反被誅為由,罷中書省和廢相

(a)(iii)是史實說明題,非常直接,命題明確,作答方向清晰,資料內容已涵蓋,佔4分考生要說明明太祖如何分削軍權及司法權以強化君主集權。考生宜指出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法司」,分工明確,規定案件經刑部審理後,須由大理寺複審,都察院居中監察,以及改大都督府為左、右、前、後、中五軍都督府,負責管理軍隊駐防、訓練等工作,但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相關史事,加以說明。

(b)(i)是地圖說明題,非常直接,佔3分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A是蒙古族,B是回部,C是藏族

(b)(ii)是史實說明題,作答方向清晰,考生須指出清初對蒙古族的管治策略為「絕其智而用其力」,緊扣「策略」二字,援引史實從盟旗制度、尊崇黃教等方面分析。整體來說,是要對清初民族統治措施有一定的掌握。

(c)是史實分析題,考生須援引史實,指出清初君主推行什麼措施以爭取漢族士人支持,非常直接,復行科舉(承認明代舉人、生員資格,同時恢復科舉考試,以八股文取士,以及設「博學鴻詞科」,優禮隱居山林而又具才德的學者,授予翰林官職,編修《明史》)、尊孔崇儒及重視學術文化等方面分析,緊扣漢族士人支持整體來說,是要對清初民族統治措施有深入的認知。

卷一第6題出了維新運動、甲午戰爭,前者再翻炒,後者是大熱門課題。

(a)(i)是地圖說明題,非常直接,佔2分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A是黃海,B是威海衛

(a)(ii)是說明題,佔1分,考生要說明威海衛失守對中國國防帶來什麼後果,威海衛是京師的藩籬,失守使京師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脅

(a)(ii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只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考生或記不起時任日本首相是誰。C是李鴻章,D是伊藤博文。

(a)(iv)為是否同意題。10分題要有正反立論,才可有高分,題旨清晰,今年大熱門問法,考生也不會陌生,核心為同不同意清廷在軍事及外交策略的失誤足以解釋甲午戰敗的原因,若論同意,也有足夠論據論証,如李鴻章昧於形勢、戰略失當及未盡全力三方面析論,若答不同意,則再延伸從軍力不振及和戰不定析論,此題也屬高低分決勝位,評分要求應較高。

(b)是分析題,佔10分,沒有任何資料,考生宜從西學輸入及維新派倡導兩方面分析維新推行的背景,屬史實背書題,宜具體論說才可有高分,亦須清楚引用相關史事,如嚴復翻譯英人赫胥黎《天演論》,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激勵國人發憤圖強,興起維新思想,以及康有為及梁啟超極力倡導維新,促使各地維新人士開設學會、成立學堂、創辦報刊,加以說明。

卷一第7題出了西安事變、抗日戰爭過程、國共戰敗原因,也是大熱門課題。

(a)(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佔4分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若溫及西安事變必熟悉兩位關鍵人物。「張」是張學良,「楊」是楊虎城。張、楊二人對蔣介石兵諫的原因是在日本侵略行動加劇下,蔣介石仍堅持「先安內,後攘外」。

(a)(i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2分,前者問及a(i)是指「西安事變」,後者結果是B. 國共第二次合作。

(b)(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八路軍採取B. 游擊戰術。

(b)(ii)是說明游擊戰術在抗戰的作用,佔4分,考考生對此戰術有否一定的掌握,宜指出在敵後建立根據地,進行游擊戰,使日軍疲於奔命,1937年9月成功殲敵五百多名日軍,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物資,成抗戰以來游擊戰的第一個勝利,史稱「平型關大捷」,可振奮士氣。

(b)(ii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佔1分,「主席」是汪精衛。

(b)(iv)是證據題。問及作者對汪精衛持什麼評價(負面 / 諷刺 / 不滿),考生對這類提問應絕不陌生,資料二圖二內容清晰鮮明,證據同樣明顯(漢奸大團圓等)。

(c)是分析原因,佔10分,考生要根據資料的兩個作答方向(政治、軍事),引用相關史實,說明國民黨在內戰戰敗的原因。政治上,宜指出國民黨官員貪污腐化,致民眾失望,民心思變 ; 軍事上,則為國軍分成多個派系,明爭暗鬥,戰事不利時,互不支援。

卷一第8題出了文革過程改革開放措施及成效,也是大熱門課題。

(a)(i)是考核對史事的基本認知,考生或對「批林批孔」運動未必有充分的掌握,選項題,佔1分,佔分不重,是A。

(a)(ii)是說明題,非常直接,考對基礎史事的認知。林是林彪,孔是孔子。

(a)(iii)是史實說明題,常見問法,問及林彪對文革有何責任,佔4分,考生須指出林彪一直大力推動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發行《毛主席語錄》,使紅衞兵盲目聽從毛澤東指示,上京串連,「破四舊、立四新」,衝擊各級黨政機關

(b)(i)是時序題,佔3分,考生要對文革發展過程有詳盡理解,事件一為E,事件二為B,事件三為A。

(c)為闡析題,資料有三項要點,雖不難掌握,但問及教育較為罕見,亦是唯一一題佔15分。考核考生對改革開放的深入理解及分析成效,並引用充分的史實作佐證。

概括而言,題目雖是大路,問得直接,但有八條分題都要考生在沒有任何資料或資料沒太大幫助下,援引史實解釋,考生或難掌握其作答的深度,及判斷是否能取分。今年翻炒較上年少,只有甲部的漢及明、乙部的維新(共問了連續)三年,而部分大熱課題「安史之亂(唐)」全無出現,王莽、戚宦相爭、鴉片戰爭、軍閥混戰及五四等多年沒出的課題同樣沒有,考生如只溫熱門課題及側重甲部或乙部,會較難選題。整份卷細分題題目也越來越多,再一次不是考核讀得深入及訓練高階思維,而是要讀得仔細。評論題只有2題,均為立場同意題,比上年少一題,而除了第八題,全部均變成10分長問答,逐漸「會考化」。宋中央集權終出了在必答部分,反映各朝代將來也有機會放在必答,組合彈性增加。結合今年的出題趨勢,下次的出題或許更難掌握,難以預測,同樣主要考考生是否讀熟大部分課題。另外,今年已連續四次再次沒有25分長論述題,會否在往後重出,仍是未知之數

本會聯絡資料
Tel : 3187 2783
Email : hkhces@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